仙鹤玉立,婀娜多姿;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以极其丰富的鸟类资源闻名于世,每年都有数以万计迁徙的候鸟到这里来越冬。鄱阳湖上越冬候鸟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尤其珍稀濒危种类,是国内所罕见的。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上百万只。其中越冬白鹤最高数量达占全球98%以上,全世界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在鄱阳湖内越冬。
新年元旦赶赴九江星子县沙湖的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到鄱阳湖边观赏越冬候鸟,在拍摄白鹤群的过程中,突然发现竟然还有白枕鹤也在其中,当时真的兴奋不已。没有想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刻,能观赏到这两种国家一级保护珍禽。因为拍摄距离很远,几乎在千米之外,为了便于朋友们欣赏,特意对照片进行了放大剪切处理,请各位观赏后多提宝贵意见。
1.
白枕鹤(拉丁学名:Grus
vipio
)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又名红面鹤、白顶鹤,属鹤形目,鹤科,该鸟为稀有的笼养观赏鸟类,主要繁殖在黑龙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广大地区,冬天部分迁徙到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的湿地越冬。白枕鹤体形与丹顶鹤相似,略小于丹顶鹤。这种鹤的繁殖区在中国北方和西伯利亚东南部。白枕鹤与丹顶鹤在中国的繁殖区几乎重叠,集中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而白枕鹤的分布区比丹顶鹤更进一步向西扩展,一直延伸到蒙古东部干旱的草原地带。这两种在同一地区繁殖的鹤,它们相处和睦,相互之间没有侵犯行为。
2.
白枕鹤为大型涉禽,是一种体型略小于丹顶鹤的优美的鹤,是鹤科鹤属的成员之一,身高大约130cm,体重大约5.6kg。体羽多为蓝灰色,腹部较深,背部较浅,脸颊两侧红色,繁殖期尤为鲜艳;头和颈的后部及上背是白色的。前额、头顶前部、眼先和头侧眼周皮肤裸出、鲜红色,其上着生稀疏的黑色绒毛状羽;耳羽烟灰色;头顶后部、枕、后颈、颈侧和前颈上部、颏和喉白色;颈侧和前颈下部及下体暗石板灰色;上体石板灰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暗石板灰色;尾羽暗灰色,末端具宽的黑色横斑;翅初级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羽干纹;次级飞羽亦为褐色,基部白色;三级飞羽淡灰白色,延长成弓状;翅上覆羽灰白色,初级覆羽黑色,末端白色。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嘴黄绿色,脚红色。
3.

白枕鹤栖息于开阔平原芦苇沼泽和水草沼泽地带,也栖息于开阔的河流及湖泊岸边、邻近的沼泽草地。有时亦出现于农田和白枕鹤海湾地区,尤其是迁徙季节。但最喜欢的生境还是芦苇和水草沼泽,以及湖滨沼泽地带。白枕鹤的分布区比丹顶鹤更进一步向西扩展到蒙古东部的干旱草原地带。主要以植物种子、草根、嫩叶、嫩芽、谷粒、鱼、蛙、蜥蜴、蝌蚪、虾、软体动物和昆虫等为食。取食时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拨开表层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种子和根茎,边走边啄食。白天多数时间用于觅食,非常警觉,通常在啄食几次后就抬头观望四周,一有惊扰,则立刻避开或飞走。
4.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成家族群或小群活动,偶尔也见单独活动的,迁徙和越冬期间则多由数个或10多个家庭群组成的大群活动。行动机警,很远见人就飞,起飞时先在地面快跑几步,然后腾空而起,飞至一定高度时,颈和脚分别向前后伸直,两翅扇动有力,飞行轻快。
5.生死相依,不离不弃

白枕鹤一雌一雄制,3月末到达繁殖地时即多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雄鸟不时表现出求偶行为。求偶时雄鸟在雌鸟身边兴奋地来回奔走和跳跃,两翅半张或完全张开,并伴随着“kou-kou-kou”的高声鸣叫。雌鸟若接受雄鸟的求爱,则跟着对鸣和起舞,然后雌鸟展开双翅,身体下蹲,雄鸟即跳到雌鸟背上进行交尾;若雌鸟对雄鸟的求偶表现冷淡或走开,雄鸟即停止求偶表演。
每年3月,白枕鹤从南方飞回繁殖地,以家庭形式成小群活动在将要营巢的地区,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在产卵前三四小时筑起浅盘状简陋的巢,每窝产三枚灰白色带有棕褐色斑点的卵,孵化期间亲鸟表现不活泼,食欲下降,但警觉性高,每隔1小时左右翻卵一至二分钟。白枕鹤的孵化期29-30天。雏鹤出壳前卵内发出“唧、唧”的叫声。从凿孔到出壳有十四、五个小时,雏鹤3小时就能蹒跚行动,8小时后即能进食。
每年10月白枕鹤南迁,在长江下游的湿地以及福建、台湾越冬,也有的到日本南部的和泉市附近越冬。
6.

白枕鹤数量稀少,现时野生白枕鹤只剩下5000只左右。已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ICBP)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和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列为易危种;《濒危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1995年列入附录I种群现状。
7. 别来调戏我,不理你!

8. 欢乐一家人

9. 成双结对

10.
亲,你看远处这么多客人是谁啊?

11. 打扮一番先,

12. 仙鹤玉立,婀娜多姿

13.

14. 它们约会时这么亲热,害羞!

15. 仙鹤玉立,婀娜多姿

16. 亲,一起走啊

17. 孤单的白枕鹤

18. 躲在草地上表白的

19.
白枕鹤跟白鹤,属于同类,所以和谐相处!

谢谢观赏,请多指正!(白枕鹤部分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