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沙有威
沙有威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8
  • 关注人气:2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2008-11-09 20:05:01)
标签: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

分类: 教育篇:信息技术教育

  目前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设计中都把课程的“三维”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来书写,我觉得如此的书写方式是不利于课程目标的有效渗透的。因为课程目标是宏观目标。宏观目标是希望在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渗透的,如果把其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来书写,有时会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我认为宏观课程目标的关注与微观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标准中确立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理解其中的“三维”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关注教学,“一体”更体现的是它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和相互渗透。如果把它们分别写在每一节课的设计中,那么这种方式的设计会抑制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和渗透。

  而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正是新的课程标准的突出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对过程与方法这一课程目标的形式化的理解,使得我们总感到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得以很好的落实,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时过程与方法的理解和落实成了“三维”目标实施的难点问题。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中这样写到:“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使用什么手段和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由于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不一样,由此带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收获也可能不一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也就有可能不同。” 显然过程与方法关注的不是教师教学的过程,而是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获得知识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但在我们看到的一些课堂教学设计中却把过程与方法写成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采用的方法,这显然是对过程与方法的错误的理解。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必须从课程理念的角度,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正确地理解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的不断完善取决于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基础上对课程的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