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情画意润心田——《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例谈

(2017-02-10 11:11:58)

诗情画意润心田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例谈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目的之一是引领学生学习经典,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三是在品味欣赏中感受语言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过去教学古诗,常在理解词句上下功夫,一定要把词句解释到位,甚至把诗句的解释抄下来进行背诵,以利于考试、做练习。而且教学古诗一定要知人论世,讲解诗人经历、时代背景、人生追求等等。长此以往,古诗的韵味淡化了,读诗的乐趣丧失了,想象的空间压缩了。有研究者调查发现,许多孩子不喜欢学古诗,因为太难,没意思。

基于以上问题,我想在《望天门山》一课的古诗教学中,尝试教得简单一些,读得有趣一些,学得轻松一些。

一、诵读古诗有乐趣

学生读诗习惯一字一顿,七言诗一般采用223的节奏,而且停顿处就干脆断掉,字断音也断,韵脚更无回环,读起来比较生硬,毫无韵味。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趣读古诗采取三步走的策略——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正确很容易,学生注意字音,很快做到了。接着我告诉学生,古诗诵读和朗读课文是不一样的,要慢一些,有些词语可以拖长一些,这样才能给人想象的空间。我用斜线帮助学生标出了古诗的停顿并示范诵读: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按平长仄短、依字行腔的原则诵读,但并不讲平仄,只让学生模仿并感受诵读的节奏。这样的诵读吸引了孩子们,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合作诵读,读完每句诗,再重复诵读后三个字,形成复沓回环的听觉效果。当学生了解了古诗大意,头脑中的画面逐渐清晰起来后,我又带领孩子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反复诵读古诗。在生动活泼的趣读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韵味。

二、想象品悟有情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古诗,应引导学生进入诗人描绘的情境当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美丽的图景,这样才能真正感受自然的壮美,感悟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学中,我由诗题开始便引发学生想象。看“天门山”三个字,你能想象到这是怎样的山?学生在头脑中勾画出天门山的轮廓,引发了阅读期待。在“读古诗,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我紧扣“望”字,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中欣赏美景。“我们和诗人李白一起坐上小船,慢慢前行(诵读‘天门中断楚江开’),你望见了怎样的山?”“仿佛将这高大雄奇的天门山从中断开,你看到了怎样的水?”“水冲山断,山阻水回,你感受到怎样的大自然?”在老师创设的生动鲜活的情境中,在老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领下,学生头脑中的画面逐渐清晰,逐渐明丽,逐渐灵动起来。在理解体会第三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再次铺设情境,“和李白乘坐的小船离天门山近了,更近了,啊,原本彼此相对、静立不动的山峰似乎在向我们迎过来呢!这是怎么回事?”待学生有所感悟时,我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相似的经历。学生联想到走路、乘车、坐飞机时的感觉,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说法不一,“两边绿树相对出”“路边楼房相对出”等等,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课堂上,因为学生始终身处丰富可感的生动情境中,所以潜藏与头脑中的强大想象力被唤醒、被激发,雄奇壮美的天门山风景自然如在目前,学习过程也自然充满了情趣。

三、拓展延伸有理趣

李白被誉为“诗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大胆、神奇的想象。教学这首诗,除了引导学生从“断”“开”“出”等字上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还适当补充诵读了两首李白的诗作《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因为有了课堂上想象画面的学习过程,再加上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不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清楚地表达出古诗的大意,而且惊叹于诗句中蕴藏的诗人神奇的想象,“三千尺”“银河落九天”“高百尺”“摘星辰”“天上人”等等,无不令学生震撼。如此,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既丰富了积累,又进一步了解了李白,对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表达特点也有所感悟,让课堂增加了一些理性探究的趣味。

 

最新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教学的目标定为:“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教师要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目标,如能做到教学中以生为本,遵循儿童富于想象的天性,关注儿童的学习需求,站在儿童的视角,凸显儿童的趣味。那么,简简单单地教,趣味盎然地学,让学生的心灵在诗情画意中受到潜移默化地滋养、润泽,也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