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大明宫》看盛唐大国理念

(2009-08-31 07:58:54)
标签:

建国六十年

大明宫

纪录片

韩三平

电视艺术

杂谈

从《大明宫》看盛唐大国理念

  因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献礼影片扎堆亮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建国大业》,因韩三平坐镇,有170多位明星加盟,电影从开拍起,就很吸引眼球。还有一部电影虽然安静得多,却同样吸引我,它的创作者是导演过《圆明园》的金铁木,片名叫《大明宫》。

  《大明宫》在复原古代场景时,采用了大量特效,据说邀请了《指环王》团队制作。第一次看片会上,观者都非常兴奋,给这部电影的类型取了个新名字,叫大型史诗剧情片,以区别人们熟知的纪录片。它以大唐的权力中枢大明宫为主线,描画了大唐三百年的荣辱兴衰。

  因为史料很少提到大明宫,今人大多只是知道这个名字。其实大明宫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面积有北京故宫的4倍。大明宫墙外的大街宽达176米,由此能想象这个宫殿群的雄伟,它在世间存在了230多年,最终毁于兵乱。

  我更感兴趣的是电影传达的盛唐时代的大国理念,这是今天人们常说的词,而盛唐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大国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显示了一个大国充分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主要表现在政治的开明和对外的开放。

  在那个原始交通年代,唐朝已与亚、欧等7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当年的长安就像今天的纽约,是世界各国民众心目中的阳光都会。为了鼓励外国人来唐,当时政府对外国僧侣和留学生均免费提供衣、食、宿等费用。律法甚至规定,在处理中国人与外国侨民纠纷时,须依据当事人所在国的法律断案。盛唐的执政者对自己奉行的价值和文化非常自信,所以不仅民众和国家达成了充分的默契,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执政者也是如此,他们的目的就是推行唐朝的文化和价值观,用那时的话说就是“以夏变夷”。

  电影对阿倍仲麻吕等外籍人士入朝为官有很细致的描绘。那个年代为鼓励外国人入朝为官,政府专门设立了宾贡科,供外国人参加中国科举,条件还要宽松些。这种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今天的美国也是难以想像的。

  唐朝的文化自信,还表现在政治开明上。贞观年间李世民对三省职权的划分,已体现了一些现代政治的分权原则。一个政令,须由中书省在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才能报批皇帝。即使皇帝批准了,在诏书发布前,还需送门下省审查,如门下省认为不妥,可以拒签。签署后的诏书才是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因为有这种开明,贞观年代极少发生官员腐败的案件。

  盛唐不仅大量输出文化,也主动引进外来文化。因为唐朝人深信自己国家是世间最文明富强的土地,所以才能真正体现大国国民的气度。人们在看了《大明宫》这部电影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大国理念有一份自己的认知。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肯定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体验。

  在看了电影《大明宫》后,相信每个人都会对大国理念有一份自己的认知。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今天,肯定是一份极为珍贵的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