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情感表达与心理问题

(2007-10-13 12:12:22)
标签:

健康/保健

情感表达

心理障碍

家庭

 世界精神卫生日专题:

                    高情感表达与心理问题

 

 

 高情感表达与心理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直接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而情感表达指家庭成员间一种持续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情感表达包含5项内容(1)指责、(2)敌视、(3)情感过分介入、(4)热情、(5)表扬。一般来说,指责、敌视和情感过分介入叫做负性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害;而热情和表扬叫做正性情感,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指责、敌视、情感过分介入超过一定的界限即为“高情感表达”,其余均为“低情感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家庭家庭成员间嫌隙较深,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保护过多,这些都属于“高情感表达”范畴。近20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表达”很感兴趣,他们发现某些家庭特征不仅影响子女的智能和个性发育,特别还与一些心理问题有关。

       本身让家里的心理或者精神障碍者早日康复,这是每个家庭的心愿。为了亲人的康复,家人到处寻医,积极求治,但是许多家人并不清楚,他们的态度、关心的方式,同样影响着病情和康复。  
       面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抑郁、焦虑、恐惧等),常见的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态度:一是不满、责怪,一是过分关心。许多家人以为给予这些人高度的关心是给他更多的温暖和关怀,殊不知这种过度关心和不满、责怪的态度一样,也会导致患病的人症状加重或更容易复发。这个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高情感表达”,包括五个方面:(1)表现出敌意或对立的态度;(2)缺乏温暖、热情或支持;(3)过多的批评、指责;(4)缺乏肯定性评价;(5)过份关心、关注,过多地参与、介入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甚至凡事包办代替。很多通常能理解前四个方面对患者的不利影响,却不知过度关心同样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样不断地在强化他们“我是不正常的人”、“我的一切都是病态表现”、“我不能正常地生活”等等。这些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成为患者的一个慢性不良刺激,最终导致他们的症状恶化、病情复发。  
        如何避免家庭中的高情感表达?家人应该了解患者疾病的有关知识,多倾听和理解患者的感受,让他知道家人接受他、关心他,但也不应总想进入患者的内心世界和试图理解患者说的每句话,也不要假装同意患者那些难于理解的奇怪想法。对他们的病态行为不要过分关注,不要唠叨,更不应取笑或严加批评、指责;对患者的正常举止则应表扬,即使很小的进步也要鼓励。给他们足够的个人空间,不要过分地担心和烦扰患者,不要时刻关注着患者一举一动是否正常。不要想方设法改变患者,总给太多的建议和指导,更不要强迫患者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如果说按照医嘱坚持服药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是通往康复之路的前提,那么家庭对他们的恰当态度则是这些心理问题或障碍者回归社会的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