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集《为思想寻找词语》出版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
内容简介:《为思想寻找词语》是青年批评家、作家李德南的文艺评论集。全书一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主要针对新世纪城市小说、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变、文学批评的现实感等重要的文学现象和话题展开探讨,以及金理等批评家的个案解读;第二辑主要收录关于史铁生、蔡东等作家及其作品的评论;第三辑主要收录作者关于电影《她》、电视剧《黑镜》、村上春树的写作等为中心来讨论科技、职业写作等话题的文章。全书尝试从反讽、抒情、世界、自我、意志等词语入手来理解作家及其创作的核心结构,勾勒文学的精神地图,也试图将文学、影视与哲学的议题相连接,借此拓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思想视野。
推荐语:
李德南的“为思想寻找词语”,并非预设着思与词的对应,相反,这暗示着词与思的分别、离异,是思无词或词无思。作为批评家,他在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是符号的极大过剩,是词语无穷无尽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与经验的再生产互为表里,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寻找词语其实也是思想与词语的对抗争辩,在这种争辩中思想为自身赋形。李德南的这部书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思想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不是给定的、不是知识或权力,思想是在复杂的生态交换中艰难生长的有机植物。李德南由此证明了,他深刻领会了这个时代思想之难,并且机警敏锐地探求思想之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
这是一部充分表现出李德南作为学者的真诚和学术创见的论文集,以厚重而坚实的词语为地标,绘制出一幅极富个人色彩的文学地图。他凭借独特的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打破哲学与文学、中国与世界、纯文学与大众文艺之间的壁垒,一再对沉默的理论知识进行激活,以此敏锐地把握住文学现场的直接经验。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的双重身份,使李德南得以打通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凝视和对外部文学精神的探究,在切身体认文本内在肌理的基础上,完成匠心独运的深刻阐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
后记
这本书主要收录我最近五年写的、篇幅较长的文章。书中的文字,大多属于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的范畴,或是关于批评、写作的思考。以“为思想寻找词语”作为书名,是因为它大致概括了我的写作、批评与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思想之事是抽象的,是大的,致力于思考的人,应该有大视野;而切近思想的路是具体的,需要从细小处开始,甚至得从一个又一个的词语入手,以小见大。我首先希望找到的,是这样一类词语:它们有石头般的质地,厚实,适宜筑造思想之路,也能为思想的世界赋形。现象学与解释学,存在论与实践论,抒情、史诗与反讽,此在与世界……诸如此类的词语,在我的写作、批评与研究中,大抵起着这样的作用。我希望借助这些词语来形成相对确定的言说路径,同时又希望这些路径是开放的——它们彼此相通,也与另一些我未曾走过的路径相通。
一个思想世界的形成,只有石头般厚实的词语是不够的。干秃秃的路并不迷人。围绕着路,还应有草木,有花朵,有风,有云,有光……这一切的形成与显现,也得借助词语。这样的词语,可能是轻逸的,是带有独特声响的,是出乎意料的……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言说爱与怕,可以传达意志与深情。
五年前,在写我的第一本评论集《途中之镜》的后记时,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宇宙浩茫,人力终归有限,即便可以对思与言的奥秘有所洞察,也难保行事时绝不出错。我所做的一切,无非就是尽量持守作为一个思者的诚实与谦逊,以便更长久地置身于对真理的期待之中。”这一想法在我其实至今没变。我仍旧在途中。我希望能一直葆有寻找的热情,继续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个人思考的踪迹,继续努力接近所渴求抵达的境界。
感谢李敬泽老师、陈晓明老师对我的鼓励与指点,以及他们的文章与著作给我的启发。感谢谢有顺老师指引我走上批评之路,勉励我坚持前行。感谢李宏伟先生和秦悦女士为此书所做的严谨而细致的工作。
二零二零年十月二十九日
目录
沉默与发声(代序)
——李德南的学术印象
辑一
空间的凝视与思索
——理解新世纪以来城市文学的一个角度
加前缀的现实主义
文学批评的危机时刻
——关于批评性批评的缺席
无限的任务
——关于当代文学批评
“它关涉着‘生命的具体性’”
——金理的学术研究与文学批评
具体事情的逻辑与更丰富的智慧
——对2016年短篇小说的回顾与反思
新锐的多重面孔
——关于“广东本土新锐小说家、诗人专号”
辑二
生存论的写作路向与写作伦理
——以史铁生为中心
走向生命的澄明之境
——重读《我与地坛》及其周边文本
抒情的史诗
——论徐则臣《北上》
从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
——陈再见论
那一束信念之光
——蔡东及其两篇新作
困扰种种与被损毁的内心
——关于川妮的小说
他们,以及他们生活的声与色
——何文小说论
辑三
凝视孤独而敏感的个人
——从《她》看现代自我的困境与出路
技术-娱乐时代的民主政治
——《黑镜》系列之《国歌》
景观社会里的生存与死亡
——《黑镜》系列之《一千五百万点数》
职业写作的一种路径
——以村上春树为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