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2021-06-09 21:44:02)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共鸣与回响》跋

 

出评论集,我通常会把长文和短文分开编选。短文之前曾编过一本,也就是《有风自南》。在这本书的序中,我曾谈到,写作篇幅较长的学术文章尤其是专著时,我力求用清晰、准确的学术语言来表达,甚至会刻意回避诗性语言。因为诗性语言是有弹性的,它的无限,既能带来思想的扩展,也可能成为思想表达的障碍。诗性语言也是美的,能给人带来无可替代的愉悦。在学术文章中使用诗性语言,理想的时刻,是能够以美启真;不理想时,则会让语言进入空转的状态,甚至会造成思想的瘫痪——如此,美则美矣,却终归是一种苍白的美。长文所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巨大的,一旦失败,代价也非常巨大。因此,我更多是在写作短文时接受这种美和无限的诱惑。我同时希望,这些短文中能有些个人的性情与偏好,在文体方面也能稍稍做些不同的尝试。

眼下的这本集子,编选思路依旧,多是选取五千字以内的短文,形式则较为多样,短论、短评、会议发言、对谈,兼而有之。会议发言或对谈,偏重直陈其事,谈完即止。其余的文字,则接近汪曾祺所说的随笔的形态,“大都有点感触,有点议论,‘夹叙夹议’”,“想到就谈,意尽就收”。书名取《共鸣与回响》,是因为这些文字多半围绕我感兴趣的作品或有共鸣的观点展开,观念的衍生与回响的过程,又通过文字得以有所保留。

文学批评本质上属于一种即兴判断。在《共鸣与回响》中,这种即兴的特点,殊为明显。书中所选取的文字,多与文学现场关联较为密切。而理想的即兴判断,难度极高。它应是敏锐的,是高度开放的,是思想之火于刹那被点燃;它还出于对文学与生活的回报之情,对文学现场有所建设,能启人思,能引发更多的共鸣与回响;它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最终,又与过去相关。这种理想的状态,我当然远未抵达,但一直心向往之。叶维廉认为,文字之魅在于可以秘响旁通:“打开一本书,接触一篇文,其他书的另一些篇章,古代的、近代的甚至异国的,都同时被打开,同时呈现在脑海里,在那里颤然欲语。一个声音从黑字白纸间跃出,向我们说话;其他的声音,或远远地回响,或细语提醒,或高声抗议,或由应和而向更广的空间伸张,或重叠而剧变,像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我们肉耳无法听见的演奏里,交汇成汹涌而绵密的音乐。”这种理想的状态,我当然也远未抵达,但一直心向往之。

这本随笔体评论集,是一次又一次尝试的记录,亦是小结。我希望能借此提振精神,或是保持自觉。

感谢阎晶明老师、李蔚超老师指点与照亮。感谢本书编辑为此书所做的专业而细致的工作。

 

                                                                                    李德南

                                             2021.2.1

目录:

 

 

辑一 

 

对未知的一切保持凝视和思索

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化的三个问题

郑重而有尊严的写作

置身于抒情与反讽的对峙中

何谓新锐,作家何为?

为批评营造另外的意义空间

不“理想”的文学批评

批评之心及其所创造的

我们内心的火焰

 

辑二

 

苦难深处的思索与冀望

乡土世界里的人生与人心

文化散文的心

在战争中求证存在的意义

慎思与情怀

革命年代的遗响

苍生为何狼狈

回望之眼及其所见

为了安妥个人的灵魂

 

辑三

 

个体在世的体验之书

内在于世界的经验和写作

以求真意志直面叙事之难

观察世情,酝酿风暴

情感、教育与时代的精神状况

另一种信与疑

从感觉与经验出发

那些迷惘的心灵

听,生活和文学的秘响

 

辑四 

 

当科技与未来无限地介入现实

——吴岩访谈录

 “好的批评应该是去发现”

——周明全访谈录

写作是“对人生虚妄的抵抗”

——付秀莹访谈录

扎根传统,面向时代

——王十月访谈录

 “健康的审美必须是多元的”

——雷默访谈录

我是活在文学边界线上的作家

——陈崇正访谈录

竭尽全力地以假乱真

——与马拉谈麦克尤恩的《立体几何》

 


《共鸣与回响》,花城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链接 :京东商城     当当网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评论集《共鸣与回响》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