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评论》“新锐”之寒郁
(2016-03-15 15:35:27)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主持人语
谢有顺
《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3期
写这期主持人语的时候,广州正下着雨,并不大,时断时续,却足以让人失去明媚的心情。在这时节,外出是不相宜的,却正适合邀两三朋友喝茶,或在室内独自看电影,读书。
读手头的这组文章也是相宜的。准备刊发的,是青年作家寒郁的小说及评论。寒郁生于1988年,老家在河南永城。河南的文脉绵长,气象向来不凡,对于后来者而言,既有示范之义,也有熏陶之用。寒郁曾做过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也在各类企业做过文案、内刊编辑等工作,经历较为丰富。独到的经历,还有来自故乡的影响,都有利于他从事文学创作。寒郁也较为勤奋,短短数年已经在《青年文学》《天南》《芙蓉》《作品》等杂志发表作品七十余万字,也曾获得“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奖励。
对于寒郁来说,写乡土题材的小说无疑是顺手的,《重逢》是他的求变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他将对过往的经验和对当下的观察合而为一。他选择了写两个曾经穷苦而离散的旧恋人在渴望重逢的时刻,记忆和当下、情与物欲也在这个时刻交织。冲突必然是有的,寒郁却将之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并在结尾处恰当地留白。
除了《重逢》,本期栏目还刊发了蔡东与徐威这两位青年作家、批评家的相关评论。蔡东的《有诗味的小说》一文,让我想起李健吾、沈从文等人对他们的同代作家那种知音式的赏读。“读寒郁的小说时,常常会产生错觉,好像自己变成了古人。寒郁的小说,慢,沉静,有诗味。这样的作者首先是自信的,不担心抓不住读者,不在乎机巧和关窍,也不皱着眉头地筹谋,来个遽然提速或篇末翻转什么的。寒郁不吓唬读者,也不腆着脸地献媚于读者,他心平气和轻拢慢捻,拨动着世间的弦,一曲终了,余音丝丝缕缕,还会在空气中蜿蜒良久。”蔡东在文中也注意将寒郁的小说放在同类作品中进行打量,尤其是重视探寻诗化小说的共性。
徐威既从事文学批评,也从事小说创作。在《三十过后的“混”与“欲”》,他偏重对寒郁的《重逢》进行细读。在他看来,《重复》写出了真实而复杂的一种现实。它“以丽娜的心理活动为主题,呈现出人过三十以后对于‘爱’、‘混’、‘欲’的复杂多变的情感态度。选一个生活条件更好的人,还是选一个自己爱的人?是坐在宝马车上哭,还是坐在自行车上笑?在现实的物质条件与内心的心灵需求面前如何抉择这一写作主题再一次在这个小说文本中带给我们思考。”他在文中还针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细部问题提出了他的看法。
《创作与评论》2016年3月号上半月刊目录
新锐
主持人语\谢有顺
重逢(短篇小说)\寒郁
三十过后的“混”与“欲”\徐威
有诗味的小说\蔡东
现场
浣洗月亮(组诗)\梁尔源
沉潜在诗歌的精神版图——梁尔源访谈录\张韵波
当月亮照亮语言的归途
——论梁尔源有关月亮的诗及其诗歌语言\匡国泰
小说
艳阳天(短篇小说)\常小琥
歌舞何处(中篇小说)\江月卫
万物生长靠太阳(中篇小说)\廖静仁
父亲的田(短篇小说)\伍水清
五月诗会
传递一盏古典的灯(组诗)\马笑泉
在命名前(外五首)\李之平
走近童年(外二首)\林目清
漫笔
永州之野\彭国梁
水一样透明的村庄\李新文
菱角飘香的岁月\万华伟
三首诗,见证一段历史\振扬
余三定和他的南湖藏书楼\向长艳
艺苑
丹青水墨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