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之镜》:文学的见证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
《途中之镜》:文学的见证
《深圳特区报》“读与思周刊”2015年8月7日
全书分为“阐释与重构”、“‘70后’的多重面孔”、“‘80后’的经验与密码”、“对话与问答”四个部分,既有对文学现象的宏观总揽,又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与阐释,凸显了李德南作为学术新人独到的学术见解和锐利的学术眼光。他总能迅捷地介入文学现场,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回应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而又不乏理性的审视;其开阔的研究视野,并没有使他养成人所诟病的“理论至上”的套路式批评,而是以鲜活的文字,将学理与才情相结合,从微观入手,细读文本,从而得出了许多新颖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断;他的批评注重梳理学术脉络,从最基本的问题入手,显示出可贵的学术勘探精神;他始终关注文学的精神层面,以“心灵感悟”的方式与作家、作品达到“精神的同构”与“灵魂的沟通”。
众所周知,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着,相应的,文学研究更是变化频仍,令人瞠目结舌。“向后转”、“底层写作”、“中国经验”、“非虚构”等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现象。面对驳杂的现象,选择恰当的视角进入“文学现场”就成了批评者不得不深思熟虑的东西。而李德南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舍弃了宏大的视角,从独到的审美经验出发,采取微观的视角,见微知著地对文学现象做出颇具“个人化”的阐释。譬如,“非虚构”现象,他首先从理论层面,指出“我们始终无法给非虚构一个相对确切的、有效的界定”的事实。其实,稍微留意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批评界对“非虚构”是各执一端的。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一现象。倘若从错误的理论前提出发,纠结于概念的“模糊”作出藏否,势必难以服众。于是,作者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含糊界定的指引下,非虚构写作内部出现了许多陷阱”,继而从“更为整全的文学观”出发,以英国的系列电视短剧《黑镜》为例,深入剖析,在反思的基础上审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实不能成为拯救文学的救命稻草,非虚构也不能把文学从当下的危机中真正拯救出来”,强调“我们应该从非虚构的神话幻觉中尽快醒过来。”
收入该书的论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擅于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梳理文学现象的来龙去脉,凭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澄清迷雾,质疑现存的、积习已久的研究陈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点显著地体现在“80后”小说研究上,它也是李德南学术研究的重镇所在。
在李德南看来,“80后”小说可能一开始就不像有的研究者所想象的那么单一。但是很多批评家谈论“80后”小说时,都在用十年前所得的印象来描述今天的状况,鲜有人真正注意到十年来这一群体内部所出现的巨大分化和其中不断涌动、不断出现的新力量。用作者的话说,面对“80后”小说,批评家“很不幸地被简化的蛀虫所蛊惑”,失去了“回到事情本身”的能力。对此现象,李德南不是简单的批判。他意识到,任何文学文本的创造都有文化背景及其资源支撑,确立某一文化形式规范,这样的的形式规范就具有了现实的物质性。文学的生产来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物质条件,来源于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的建构和重构,而任何一种文学的感性认识都是生活在当下的人性、情感的表达。《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一文中,作者对“80后”小说出现分化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学的生产机制由传统文学刊物到新媒体、新杂志的变化,二是书写的主题不再局限于校园。并通过郑小驴、王威廉、陈崇正、曹永、马金莲、陈再见等“80后”作家的写作实践,在“80后”内部及与前辈作家的比较中,还原“80后”小说丰富的面貌,大体可以看到“‘80后’小说中已然出现激烈的分化。这是在新的文学机制中诞生的一代,也是在新的时间境域中诞生的一代”。作者恰如其分地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文学作品给文学理论提出问题,给文学批评提出了挑战。透过《途中之镜》不难发现,该书在研究范式、研究思路和理论建构等方面有诸多独到之处,对于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批评时代的文学批评给予了很多的启发。尤其作者关于文学批评的一段话值得我们久久回味:“批评本身就不过是为理解作品和作品中的世界提供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能看到不同的风景。有限与无限,又是互有关联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批评家面面俱到,但批评话语本身,拥有无穷的可能性。批评群体内部的多样性,能在‘在每个作品的周围维持着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气氛’,这是理想的批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