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批评的疆域中“开埠”

(2015-07-20 12:06:53)
标签:

文化

分类: 途中之镜(自述与他评)

在批评的疆域中“开埠”


在批评的疆域中“开埠”
 
廖令鹏

(2015年07月19日《宝安日报》打工文学周刊)

 

    如果一个批评家立志于以批评为事业,那么他必须尽早开辟批评的疆域,在那里与世界保持密切的联系,互联互通,用心经营。我把它比喻为“开埠”,意思是建立批评场域,开启对话通道,包容得失利弊,让一切批评的要素自由流动。开埠不易,非一日之功,而经营则更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毕其一生之力。李德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青年批评家,也是南方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力量,今年有幸成为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提名评委。这两年,我不断读到他的一些重磅论文,尤其是在读完他新近出版的批评集《途中之镜》后,我认为李德南是一位致力于开埠的“80后”文学批评家,他在文学批评事业中,默默地做了大量的积累。

    他充满批评的热情。从哲学硕士升格为文学博士,近几年在导师谢有顺教授的带领下,主持《创作与评论》杂志“80后文学大展”(后更名为“新锐”)和“对话70后”两大评论栏目,陆续把有实力也有代表性的“70后”、“80后”作家纳入批评实践当中,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作家及作品。除了文学批评、小说、散文及诗歌,据我了解,这两年他还在影视批评领域进行一些尝试,将来也可能爆发。除了热情,他还有批评的激情,与王威廉、周明全、陈劲松、徯晗等青年批评家和作家对话时,批评影响的焦虑抛诸脑后,年轻飞扬的心灵交相辉映,纵横中外的妙论起伏澎湃,形成了《代际视野下的“80后”文学》、《在现实面前,文学化的抒情是无能的》、《在通往批评与写作的途中》等见识非凡、神采奕然的文章,展现了一个豪迈洒脱,意气风发、激情四射的批评家风采。

    他文学批评的历史视野宽阔。批评的开埠事业,离不开广阔的视野,特别是文学史的视野。哲学的积淀自然不必说,李德南对现当代文学史有着不一般的掌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的经验与可能性——以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为例》这篇文章当中,他比较系统地梳理了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几大脉络,分析了其中的理论源流,道出了其中的未尽之意。《从去历史化、非历史化到重新历史化——新世纪小说叙事的实践和想象》一文,他从新世纪小说的路线图中戳到了文学与历史两者之间的痛点,指出新世纪小说应将“地方性知识”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思想场域中进行观照,并凭此构建起中国自身的现当代历史。在《在新的文学机制和时间境域中诞生——“分化时代”的“80后”小说》中,他试图从分化这个独特的视角厘清“80后”小说的生产机制。这些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批评,很难想象出自于一位“80后”批评家,这份成果将来也很有可能成为书写当代文学史的一份沉甸甸的证据。在《途中之镜》中,我们看到很多批评,都试图以历史的眼光予以审视与追问,这是很难得的,也是非常宝贵的“批评的自觉”。

    他建立了自己的批评尺度。良好的专业素养,使李德南能够理性地对待文学批评,能够对作品进行合情合理的阐释。对于陈晓明、刘震云、格非、弋舟、马拉、王十月等不同代际的著名作家和批评家,他是“同情的理解”;对郑小驴、孙频、蔡东、冯娜等“80后”作家的批评,他是“理解的同情”;而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重要的作家,则更多的是在理解和同情之上,建立一种超越时空的“共情”,把史铁生的现实世界、精神世界和永恒世界,融入到自己的这三种世界中加以观照。这样的批评不仅只是一种纯文学意义的活动,而是一种命运的托付与存在的方式,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求索。这不仅是一位青年批评家的批评生活,也是批评的尺度。李德南懂得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批评对象,擅于在严谨的论述中悠游自在。因而他的批评话语,既没有厉气,也没有戾气,更没有媚气。他总是那么谦逊,最大程度地尊重作者和作品,有评有述,有赞有弹,好处说好,坏处说坏。

    他的批评意识非常敏锐。众所周知,开埠通商不仅要时刻保持商业的敏锐,还要保持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敏锐。想要在文学批评的活动中收获得好的业绩,赢得好的口碑,成为业界精英,这些敏锐必不可少。但还不足以开埠,更不足以打造百年老埠,我说李德南的敏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他有批评一个作家的持续的敏锐。比如他对王威廉的批评。王威廉是“80后”作家的佼佼者,他的作品思想深邃,现代性很强,形式也比较先锋,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的批评空间。李德南敏锐地抓住了“现代性的省思”和“叙事美学”这两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批评,从单篇作品到系统论述,从学术交流到生活交往,从文学到哲学,甚至到人类学等等。他们同在一座城市,可以长期地频繁对话,进而彼此形成默契,相互成全。我很赞赏李德南这种顽固的敏锐,最佳的批评状态,其实就是这样的。看得出来,就像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马克斯·布罗德与卡夫卡,李德南在对王威廉的批评中,显示出了一个批评家为了激发自己的敏锐而不断地保持各种形式的对话与交锋。

    最后,李德南有批评的情怀。开埠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得要有情怀。何谓批评的情怀?记得在一次非正式场合的讨论中,我们谈到所谓的“酷评”,他的眼神灼热而坚定,严肃问道,“‘酷评’会不会预设立场,而预设立场会不会损害那些我们仍然未知的东西,那还是不是真正的批评?”在《途中之镜》中他也提到,“在‘求疵的批评’和‘寻美的批评’两种批评模式之间,明显倾心于后者。”可见,李德南的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寻美的历程,追求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于文学批评,更多地体现在理解、包容、平等与开放。看得出来,李德南正朝着这种情怀慢慢贴近。另外,李德南说很喜欢“隐秘的火焰”这个意象,的确,开埠的批评家怎能没有火焰?没有火焰,怎么能燃烧起熊熊烈火,怎么让商埠的生意红红火火?火焰温暖,明亮,驿动,是一种情怀;而隐秘更易沉潜,专注,理性,是一种情理。而融汇情理的情怀,才能恒久地保持下去。我仅举两个例子,李德南钦佩陈晓明的风范与睿智,但同时提出了文学史写作的新难题,即《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以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还具有怎样的可能性?陈晓明若将笔触延伸至晚清,以“被压抑的现代性”作为起点,写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主潮》,那么它的学术意义将如何?此其一。其二,作为同时代的批评家,他对“80后”作家的问题仍直言不讳,“作为一个写作者,确实需要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在时代给定的语境中进行更为极致的创造。”言下之意,“80后”作家不能吃老本,而要立新功,不要无谓地重复,而要有自己的创造。用当下时髦的说法,就是“80后”作家要做“文学的创客”,甚至要做“文学的极客”。这种见解是洞达而充满情怀的。

    李德南谦逊低调,怀揣隐秘的火焰,在批评的征途中耕耘,探索未知;在批评的疆域中“开埠”,仰望星空。作为同龄人,我无比希望他在自己的批评之埠中,建功立业,至少将来可以重写一部属于个人的当代文学史,让那隐秘的火焰,燃烧成熊熊烈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批评的愉悦
后一篇:认真者李德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