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大展”主持人语(一)

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
“‘80后’文学大展主持人语”(一)
谢有顺
刊于《创作与评论》2012年10期
我一直注意研究当代文学的变革,也一直在探求这种变革背后的精神动力,但坦率地说,直到新世纪初开始,“八○后”这一代作家崛起之后,我才觉得,一种深刻的文学断裂真正出现了——变革和断裂是有根本不同的。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文学,是机械的,不科学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八○后”作家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其共同性的,姑且用“八○后”来指称他们,似乎也无不可。前面几代作家,几乎都是通过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影响、文学地位的,可如今,这个由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在“八○后”这代作家身上,似乎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由出版社、媒体、读者见面会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而出版社、媒体和读者见面会背后,活跃着的是消费和市场——正因为这一代作家不回避作品的市场问题,所以,他们的写作,多数是读者在场的写作,他们不是关在密室里写,而是注重读者的感受,也在意和读者的互动;通过博客、网络、读者见面会或媒体报道,他们能时刻感受读者的存在,这个存在,也从正面肯定他们的写作价值。
至少,“八○后”作为近十年来的最重要的文学主角登场之后,一切开始变得可疑,那些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几年前,我对“八○后”作家群的出现就抱以如此看法,现在这些更是在他们的成长中被证实。只是,对这一群体的研究,近年来也多是文化研究,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观察,而较少从文学内部、作品本身出发的论述。期间,也不断有新的力量在涌现。随着这一代写作者的日益成熟,他们彼此间的代际共性已越来越稀薄,精神个性则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一文学群体而给出的总体判断,也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因此,在友人的提议下,想以个案的形式在杂志上展现“八○后”的写作实绩,给那些文学新锐以一个较为集中的出场空间,从而实现批评与写作之间的有效互动,拓展对这一写作群体的认识空间。
这一期,首先推出的是湖南籍青年作家郑小驴。1986年出生的郑小驴有才气与灵气,他比一般作家,有着更清晰的文学史传承,作品中也贯彻着他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立场。这几年,他写作了一大批在风格、写法和精神特征上都引人注目的作品,值得认真研究。李德南的评论,其行文与运思方式,也带有代际的印记与个性,他本身也是“八○后”作家,写作和发表了不少小说和评论作品,因此,这组文章,既可以看作是“八○后”内部的一次对话,也为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八○后”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