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0后’文学大展”主持人语(一)

(2012-10-31 10:52:14)
分类: 创作与评论80后文学大展

“‘80后’文学大展”主持人语(一)

“‘80后’文学大展主持人语”(一)

 

谢有顺

 

刊于《创作与评论》201210

 

我一直注意研究当代文学的变革,也一直在探求这种变革背后的精神动力,但坦率地说,直到新世纪初开始,“八○后”这一代作家崛起之后,我才觉得,一种深刻的文学断裂真正出现了——变革和断裂是有根本不同的。我读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不仅这一代人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他们的出场方式,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前面几代作家比起来,也有着天壤之别。尽管用一个年代来命名一代人的文学,是机械的,不科学的,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八○后”作家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其共同性的,姑且用“八○后”来指称他们,似乎也无不可。前面几代作家,几乎都是通过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影响、文学地位的,可如今,这个由期刊、评论家和文学史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在“八○后”这代作家身上,似乎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由出版社、媒体、读者见面会所构成的新的三位一体的文学机制。而出版社、媒体和读者见面会背后,活跃着的是消费和市场——正因为这一代作家不回避作品的市场问题,所以,他们的写作,多数是读者在场的写作,他们不是关在密室里写,而是注重读者的感受,也在意和读者的互动;通过博客、网络、读者见面会或媒体报道,他们能时刻感受读者的存在,这个存在,也从正面肯定他们的写作价值。

    这种写作语境的变化,必然会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念。读“八○后”作家的一些作品,我常想,那个我们讨论了很久的后现代社会,也许真的来临了。经验的碎片,浅阅读,削平深度,消费符号与趣味,等等,这些都是许多“八○后”作家作品的显著特征,也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象征。这一代作家注重现在,书写绝对的自我,笔下的经验,常常呈现出极度个人化的色彩;对于历史、甚至对于父母一代的生活,他们少有关注的兴趣;他们所苦苦追问的,多是情爱的困局,并习惯在情爱的自我表达中夸耀自己独特的生活观(如“我们放浪形骸,低俗,玩世不恭,但我们内心纯洁”);他们想象力奇崛(如“我是呓人,卖梦为生”),语言神采飞扬(如“记忆如此之美,值得灵魂为之粉身碎骨”);他们多是消费社会的信徒,并在写作上普遍接受娱乐化、偶像化和符号化的风习——这些话语方式、精神姿态,对于前面几代由经典和传统养大的人来说,是全新而富有冲击力的,它当然是一种断裂,是绝对的重新出发。由此我在想,那些传统和经典,以及我们过去关于文学的很多伟大解释,对于年青一代而言,真的还有效吗?

至少,“八○后”作为近十年来的最重要的文学主角登场之后,一切开始变得可疑,那些坚固的东西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几年前,我对“八○后”作家群的出现就抱以如此看法,现在这些更是在他们的成长中被证实。只是,对这一群体的研究,近年来也多是文化研究,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观察,而较少从文学内部、作品本身出发的论述。期间,也不断有新的力量在涌现。随着这一代写作者的日益成熟,他们彼此间的代际共性已越来越稀薄,精神个性则越来越明显,针对这一文学群体而给出的总体判断,也越来越没有说服力。因此,在友人的提议下,想以个案的形式在杂志上展现“八○后”的写作实绩,给那些文学新锐以一个较为集中的出场空间,从而实现批评与写作之间的有效互动,拓展对这一写作群体的认识空间。

这一期,首先推出的是湖南籍青年作家郑小驴。1986年出生的郑小驴有才气与灵气,他比一般作家,有着更清晰的文学史传承,作品中也贯彻着他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精神立场。这几年,他写作了一大批在风格、写法和精神特征上都引人注目的作品,值得认真研究。李德南的评论,其行文与运思方式,也带有代际的印记与个性,他本身也是“八○后”作家,写作和发表了不少小说和评论作品,因此,这组文章,既可以看作是“八○后”内部的一次对话,也为我们如何重新理解“八○后”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xhfk/2012-10/31/c_12389652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