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炒新股前,散户必知的事!

(2007-11-17 18:12:50)
标签:

证券/理财

                     “炒新”参考换手率  盲从易致“高位套牢”

                                                      炒新:想说爱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  王诗文

 

   “中国石油,想说爱你不容易!”

    的确,中石油上市后上演了与中国神华“背道而驰”的走势,这令多数股民始料未及,开盘买进者皆被深深套住,动弹不得。同为新股,为何一个是“馅饼”,一个是“陷阱”?究竟新股上市首日能买么?需参考哪些指标呢?

 

                      “盲目‘炒新’的风险不亚于飞车越江”

 

       伴随着中海油服、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中石油等超级大盘股的陆续回归,加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的蓄势待发,将市场“炒新”热情推至高潮。然而,同为新股,却有人欢喜有人忧。

       股民老冯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戏剧化”的经历:他的“炒新生涯”是从北京银行中签开始的,此后每逢新股发行,他都无一例外地先进行申购,若未有幸中签便待上市首日以集合竞价的价位大批买进,于是便“误打误撞”地享受到了中国神华连拉涨停的丰硕利润,使得账面犹如放进开水的温度计迅速上蹿。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冯暗自窃喜,认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秘方”。在中石油上市那天,老冯以48.60元的价位追进了10000股,可哪知股价在短短几个交易日内却一落千丈……据了解,跟老冯“经历”类似的股民不在少数,刚尝到的“甜头儿”转眼间化作“苦水儿”,于是有人将新股比作玫瑰,不知沾在手上的是芳香还是利刺。“在不参考任何指标的情况下,散户盲目‘炒新’的风险不亚于飞车越江。”业界专家比喻说。

 

                                     上市首日换手率只可作短线参考

                                                60%70%为最佳区间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并不建议散户投资者,尤其是那些对技术分析一窍不通的新股民抱有“撞大运”的心理盲目跟风“炒新”,因为在没有任何指标作参考的情况下极容易招致高位套牢。那么,究竟新股上市首日须关注哪些指标呢?事实上,换手率的高低早已说明了问题,利用这个指标,至少可以测出主力的“行踪”。

       何为换手率?其是指某只股票在一定时间内的成交股数与其流通股本之间的比值,换手率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宜参与。“通常情况下,新股首日换手率在60%70%才具有最好的短线介入价值,基本上能保证主力资金获得大部分筹码,为短线强势打下基础;倘若首日上市换手率较低则意味着该股短期内很难活跃;而如果过高说明资金抢筹激烈,主力后期基本上会通过打压股价来清洗筹码,出现此情形投资者不要盲目乐观介入,应先观望待回调再伺机介入或进行中线布局。此外,投资者还要观察开盘价格与预测价格区间的偏离程度,一旦出现开盘价格低于预测价格区间的情况,应尽量回避。”业界一资深投资人告诉记者,但他同时告诫“炒新客”们,公司业绩与成长性是决定走势的根本因素,倘若没有十足把握和风险承受力还是避免短期炒作为好。

 

                                   一旦套牢莫盲目“割肉”或“补仓”

 

       虽说“炒新”风险大,可是依然阻止不了一些胆大的投资者,于是便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高位套牢军”。为及早脱离“苦海”,套牢者们或毅然“割肉”或分批补仓。然而多数人由于未能把握好时点,招致后悔或再度被套。据记者了解,不少中石油的套牢者均选择了逢低补仓,可结果却愈陷愈深。

       对此,业界人士建议股民,应结合个股与大势采取针对性策略。如果大势向好,且个股成长性良好,套牢只因短期板块轮动或技术性回调,那么大可不必急于割肉换股,坚定持有一段时间后股价重拾升势则可自然解套,其间也可采取在下档加码买进,以逐步摊低持股成本,但在目前的震荡调整中,应谨慎为好。此外,如果大势不妙或公司基本面出现恶化,投资者则应当机立断斩仓出局以防损失扩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