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乡村酒宴排席杂记》

(2023-10-09 07:27:21)
标签:

冯澜

文化

分类: 随笔

 

 排 席

                                                冯 澜

人婚丧嫁娶,建房升学,生日寿诞,一般都会大摆宴席。要给一众亲戚---舅爷、姑爷、七大姑八大姨们安排酒席座位,那绝对是技术活,要请一个明白人来,细细斟酌,妥善安排。

    人,宜昌、恩施那边叫知客, 我们孝感呢,名称倒不少,可以叫执笔先生,也可以叫支宾先生管事先生,还有的叫安席或者牵席,不一而足。

向来,排座位是很慎重很讲究的事情。安排得体,能体现东家的诚意、规矩、水平甚至面子,宾主尽欢。排座位排错了,假如把主客排成了陪客,首席搞到了次席……后果会很严重的。客人可能会当场发飙,一气走掉,不再往来,搞竖路了。 这个与人的尊严和社会价值认同感有关,因为感觉受到怠慢轻视甚至羞辱。

首席只有一个,首位每桌都有。安排客人坐第几桌第几位,尤为重要。上位,一席只有一两个,尊贵隆重。以前,一菜一酌酒,一菜一劝箸,都是针对该席坐第一第二位的客人的。其他人都是陪客,只能紧跟贵客。席上出的头菜,如一条鲤鱼,鱼头一般对准坐在首位的人,他不动筷别人不能动筷,他不离席别人不能离席。酒司令每一次都是先敬主位的贵客,“请请请,不要停筷啊”,代替主人极尽殷勤。

另外,这红喜事讲究礼到人到,来日方长,你来我往。白喜事是人到礼到,体现对亡者的尊重,没有走动的老亲戚也要通知,他们往往是死者的近亲属。他们来磕个头,送个花圈就可以了。包括平时没走动的叔伯舅舅也要接,他们是来送亡者最后一程的,这些客人当然都有很好的席位。

第一,如何排席?主要考虑本次宴席的主题。

约定俗成的是;新婚夫妇喝交杯酒是婚礼上的重要仪式,古代称合卺, 新婚夫妇喝糖水(米)酒、回门、回拜,自然是首席,夫妻都坐首席的上位,男左女右。

白喜事道士阴阳先生坐一席,建房乔迁工人坐一席,木工还是首位,因为祖师爷是鲁班,升学喜宴老师坐一席, 娶媳大婚媒人坐一席。这红喜事,从媒婆往下排的,依次是舅爷,姑爷,舅爹,姑爹,师傅(干爷),姐(妹)夫,姨(叔)父,朋亲同学,本家村邻…….

过去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莫说媒婆的嘴,骗人的鬼,“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大喜之日去娶亲,媒人是关键人物,身负重任,客客气气要坐上席,殷勤伺候。当媳妇娶到家,另当别论,要退第二线了,既有“九子不忘媒”的郑重,也有 “媳妇娶进房,媒婆甩过墙”的戏谑,图个热闹气氛。

 

第二,如何排席?需要考虑本次宴席的血脉亲疏。

娘家有舅,爷家有叔。

“舅爷坐姑爷陪,姨妈靠鼓皮”。鼓皮是传统建筑的櫊栅,靠近天井,是最末的陪席位置了。在我们这里,舅爷舅爹姑爷姑爹才是主要的客人,姨父是没有席位的,可以随便安排。这种讲究,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姨妈和姑妈舅舅血缘上是一样是至亲,凭什么姨亲就要矮三分  ,这真的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支配先生按传承的礼数这样拍席,也无可厚非。不过,现如今,虽然姨亲没正席坐,很多人姨老表走得比姑舅老表还要亲热。

姑妈过世,舅舅没来的话,一般是舅侄坐一席。如果父子同去,父亲坐舅爹席。白喜事跟红喜事相反,红喜事排席位是舅、姑,白喜事就排成了姑、舅。母亲过世,即使没有走动的叔伯舅舅也要请,他们都坐在首席上。一个女人,嫁到夫家,几十年开枝散叶,含辛茹苦,最后驾鹤西去,再次隆重热闹,也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母爱的歌颂。

   第三, 如何排席?还要考虑辈分、年龄关系等等。

辈分高的一般不安排给辈分低的做陪客,可往后排,安排一张偏席请他上位,这就是变通。

几个舅侄之间,或几个外甥同时来坐席,有的比年龄,有的比亲疏。如果亲者幼,疏者长,一般还是先坐亲者,再坐疏者。

有一次,有两位客人为坐席打躬作揖,扯来扯去不能决断。还要知客先生劝来,我们小孩就等开席动筷,口水都快淹没十二指肠了,为中午大鱼大肉搞一餐,祖母叫我早餐干脆不吃了,留着咕咕直叫的肚子准备大干呢。

我们小孩觉得这两个老家伙有点假惺惺,前来坐席也是三请四接,才慢吞吞地来,他们讲究接客不续客,等于打胡说

  遇着年纪辈分和亲疏差不多的人,不好安排,支宾先生有时会把球踢回去,由他们自己协商解决。

我老家冯家畈,人杰地灵,人口众多,人文底蕴深厚。乡贤开会,“百村宴”总是首席,也会涉及到扶贫济困修桥补路的事 ,一般会冲在前面。有几年有点衰落财力不济,可是豆腐不中架子要端着呀。

支宾先生客客气气按惯例请我们村的代表坐首席上位,代表客客气气礼让了半天,被其虎视眈眈的他人一屁股坐上去了。

村里人听闻去坐席把位子给客套谦让走了,大家一阵子责骂  ,气可鼓不可泄,这关系一个村的面子问题。

  •     另外,安置席桌也是学问,有人说 打单桌是左手为尊,右边是陪位,叫“丁字席”。如果打对席(就是神龛下面左右对称打两张席),那就是中间为尊。不过十里不同俗,孝昌县周巷那边是靠壁为尊,就是靠墙为尊,并不是中间为尊。问了几个乡镇的朋友,也有争议。我自己就给听糊涂了
  •     客人少,为节约,席也打的少。不是刻板的要求,如媒婆第一席,舅妈第二席  ,姑妈第三席,可以随机应变,做适当调整,舅舅一家可以去首席陪媒人,孙对祖对坐等等。

现在城里结婚,时兴男方女方合办婚庆,就是各占半边,大首给女方,小首给男方。尊重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的古理。因为叫做女婿的那个家伙,不仅偷了别人养育了二十来年的鲜花,把花盆也一股脑地端走了,留下喜悦牵挂又怅然若失的岳父岳母。这种新式婚典,因新颖热烈喜庆高档而被很多人热捧。不过,因新郎家亲戚和新娘家亲戚不熟,偶尔也会有不和谐因素。这不,前几天,温州那里,新郎舅妈和新娘亲戚发生冲突,千百年的好事儿,搞鸡飞狗跳,现在仍在抖音上互怼。当然,这系小概率事件。

有人吐槽,去参加了家乡一发小的儿子的婚宴,发现大有变化,有头有面有一官半职的单安排一桌,作陪的人也很有选择,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作陪的人大都要和有头有面,主动加微信,留电……

乡间排席以这些老规矩不算陋习,说不定追溯到周礼呢。我们被称作礼仪之邦,还是有文化传承的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