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拾光一片片》
(2022-11-23 20:27:02)
标签:
冯澜文化 |
分类: 随笔 |
散文
从一个孝感文友写到幼年捕鱼的情形,文中提到很多杂鱼,如“鯵条”、“拾光片”、“扑岔狗”等等,满是土话,让人亲切,由其那个叫“拾光片”的,不由我童心爆棚。
“拾光片”也有被叫“屎嘎皮”的,说是它贪吃,一肚儿屎,究竟是哪几个字整不好说。我还是觉得叫“拾光片”好听一些,另外,还专门查了一下资料,其学名“鳑鲏”鱼呢。听说有的地方叫镜鱼、彩圆儿 ,彩鱼的,可见当时分布还比较广的。
农村在稻田旁小水沟中、池塘、河流中,过去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那是属于孩子们的乐园。
不过当时的“拾光片”并不讨喜,被划分为杂鱼之类。
成年“拾光片”只有大拇指大小,味道苦,难以清理,被打入另册,也象乡里人常说的“冬汗菜”,“冬汗菜”翠绿欲滴,挺拔有型,嚼起来却象稻草,中看不中用。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大家的关注点在一条鱼身出产多少肉上。
一些钓鱼的人也不喜欢它,个头小不说,还抢食厉害,贪嘴。
我自己的捕鱼水平不行,不管是用手捧的,还是网戳的,有时候放在竹篓子拿这些杂鱼充数,颗粒归仓。
很少人拿这种鱼来食用的,可以用来喂鸡喂鸭,祖母喂了几只鸭子,“拾光片”被鸭子一口一个吞下。后来腌制出了流油、起砂的咸鸭蛋,一个鸭蛋切成四块,咸香扑鼻,就象祖母用温暖的手来抚摸我的额头,一块就能下一碗饭,这一堆杂鱼也功不可没。
关键是那时没多少油用来炸呀,在生产队里,一个人一年分的菜籽油和棉籽油加起来不到3斤,要管365天。
人在他乡,我也快几十年没看到它们了,一篇小文。就像歌曲《晚霞中的红蜻蜓》唱的“童年时候遇到你,那是哪一天?”,引发自己对童年和故乡的无限怀想和对“拾光片”特别关注。
“拾光片”从前无人在意,如今成抢手货了。
风水轮流转,“拾光片”的春天来了,它扁平圆润,樱桃小嘴,鳍少鳞细,体型娇小,迎光一看,鲜明靓丽,美轮美奂,绰约多姿。宛若天仙。 昔日的“石子”变“珍珠”了,会卖到一百元一斤呢。不过用途提档了,数量却下降了。
前些年一些农田,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恰恰“拾光片”对水质要求比较严苛的鱼种,“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能有一口好水就难,“拾光片”不是那么随地可见了,物以稀为贵了。
“拾光片”会像是童年的红蜻蜓,只能在梦里飞舞吗?
随着农村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和环境进一步改善,老家变好,变美, 一定会“望得见蓝天,看得到青山 ,留得住乡愁”。
乡愁乡愁,回家不愁。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再到鱼塘里,到小河中,昨日顽童今日翁,期待与你重聚,看到你们成群结对、团花锦簇的身影,拾起阳光一片又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