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冠军即失败”——中国竞技体育的残酷逻辑
(2010-11-28 19:55:47)
标签:
中国竞技体育金牌不冠军即失败广州亚运会杂谈 |
分类: 独眼观天下 |
在广州亚运会上,中华民族强大的国威再一次得到极度张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再一次得到充分体现。我不禁要问一句,中国获得199枚金牌,中国获得了多少银牌和铜牌呢?你可能记得没有金牌数量那么真切吧。再问一句,多哈亚运会中国金牌数量你还记得吗?银牌和铜牌呢?有哪几个冠军的名字你还能叫上来,那亚军和季军的名字你又能叫上来几个呢?恐怕为数很少吧!作为观众,我们常常会有选择的遗忘一些数字,譬如银牌、铜牌,其实那些数字背后都是人的辛苦和汗水,他们将很难被我们记忆,也很难被我们再提及。他们只存在于中国竞技体育的记录本上,却很少在我们的心里。
此次亚运会的全部比赛以中国女排的艰苦胜利告终,在社会舆论和比赛局面都不利的情况下,女排的这个冠军的确来之不易,相信女排姑娘们喜极而泣的场景,也令大家为之动容。我关注了这场胜利的同时,也看到一场悬崖边上的失败,中国女子双人滕球一分惜败获得亚军。藤球队教练在接受采访时全是道歉之语,似乎拿了亚军是件很丢人的事。亚军只是败了一场而已,别忘了还胜利了N场呢!为何不能换个角度看问题呢?!我在想,假如中国女排在第五局落后时,最终败了,那么迎接她们的很可能将是现场观众愤愤且迅速的退场、媒体通篇对女排精神缺失的质疑、体育主管部门领导的点名批评、女排队员深深的自责懊悔……,之后将是换帅、重组,好在幸运的天平青睐了中国队。
据说,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地方一批官员汇集在运动员家中,结果运动员得了亚军,官员们面目可憎的纷纷离去,留下运动员的父母“举目无亲”,尴尬之极,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冠军因为违规被取消成绩,亚军成为了冠军,官员们都回来了,且是笑容可掬,对其父母的培养无尽赞扬。如果你得到了冠军,那么体育主管、媒体评论、广告收入、各类奖励趋之若鹜,而亚军、季军则少人问津。难怪大家对于所谓“千年老二”史冬鹏充满了同情。经济学中有个词汇叫“马太效应”,是说强者利益均沾,弱者利益尽失。一场场世态炎凉的好戏,印证了中国典型的“成王败寇”的逻辑,将体育的魅力和价值无形中扭曲殆尽,也最终将破坏中国体育发展的根基。
媳妇看亚运跳水比赛,中国包揽了全部金牌,媳妇很开心,说将来也让咱孩子去练跳水吧?我坚决反对。
在“不冠军即失败”的逻辑下,金牌是唯一的胜利者。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或者世界杯,所有冠军加起来也不过寥寥,若如此计算,绝大多数竞技体育从业者将终生默默无闻。当然,在各个领域不仅是体育,拔尖的人才都是少数,但中国竞技体育的成材率无疑是相当低的。假如你再遇到一个像郭晶晶、菲尔普斯这样的天才运动员,十年、八年你都不可能跟金牌沾上任何边儿,作陪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全部运动生涯之内看不到出头之日,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此。这也难怪很多中国运动员委身海外兵团,那样至少可以作为选手出赛亮相,也不枉白白辛苦半生。
另外,就是竞技体育从业人员转型比较困难,他们大多时间都是在文化程度较低时开始练习的,在退役之后出口并不多。即使你是冠军,也要分是哪种冠军。奥运冠军奖励很多,荣誉和利益兼得;亚运冠军次之,奖励会少一些;全国冠军更次之,你会记得几个,媒体爆出一些全国冠军退役之后生活十分凄惨。
同时,体育届作为中国社会的一隅,在“谁上谁不上”时,学问也是颇深的,何况关于选材中的腐败传闻也偶有传播。从这个角度说,从事竞技体育获得优异成绩虽然光荣无限,但也风险极大。在计划生育国策的引领下,只生一个孩儿的口号深入我心,吾委实不敢僭越,也正因为只有孩儿一个,才不敢贸然把她放入竞技体育这锅粥里,拿孩子的一生去豪赌一场。你有你的金牌逻辑,我自然也有我的成才逻辑。当然,我们也不会刻意压制下一代在体育方面的某种兴趣或天份,只是希望付出能够得到一定的回报而已,毕竟成才道路千万条,何必挤此独木桥!
现在的中国已不是被讥讽为“东亚病夫”的中国,现在的中国已经到了不会因一场比赛的胜利就国势昌隆,也不会因一场比赛的失利就国运衰微的阶段了,换句话说,这个阶段不应该是单单去摆弄着金牌数量的阶段。199枚金牌将是N年内亚洲其他国家所无法企及的,如此宽裕的金牌数量应该说为我国体育发展赢得了很大的空间,我们完全有必要更多精力由少数专业运动员参与的竞技体育转向绝大多数民众参与的大众体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