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男生,我学会了缝针线》
有一天,我坐在床前缝袜子上的一个小洞。八岁的小孙女进来看见了,惊讶地睁大了眼睛:“爷爷,你也会缝啊?”我随口说:“小意思啦。”看着她一脸的诧异,我笑了。
一个男生,使针弄线,这在当今的人们眼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对于我从20世纪生活过来的人来说,这却是很自然的。为什么呢?
这要从我的初中生活说起。1961年我由定县东高考入了定县一中。从此成了这所河北省重点中学的住校生。住校生,就意味着吃喝拉撒睡要脱离父母的呵护和关照自立自理了。就是在这段学校生活期间,中国正经历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和制裁,面临着苏联党和政府的重压。中苏两党的论战如火如荼,中国的反帝声浪高入云霄。中国党和政府的信念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信念深入当时中国的各个阶层、各条战线。我们中学生也不例外。这是我学针线的第一个时代背景。
其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全国兴起了学习解放军的热潮,不久掀起了学雷锋的高潮。“南京路上好八连”的“百宝箱”和官兵们人人一个的“针线包”,给那个时代的我们——风华正茂的中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雷锋的关于“针线包”的日记也起到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学习雷锋,做雷锋那样的人,是那个时代我们中学生的热切追求。建立针线包,自然成为学雷锋、学解放军运动的“物化”成果的标志之一。
其三,实际的需求催动我拿起了针线。十几岁的中学生,生龙活虎,总爱动手动脚,睡觉也不会老老实实。所以,在学校闯坏被褥、撕破衣衫的事件屡有发生。我们是男生班,一律的“和尚”面孔,远求母亲不得,近求女生不便。怎么办?学雷锋,学好八连,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
就这样,我自己有了针线包。学缝补,我的老师是自己的母亲。她亲自教我怎样纫针,怎样挽线尾的小疙瘩。娘告诉我,挽线疙瘩要这样——右手捋线到线尾,而后将线在食指头上套一圈,大拇指与食指捏住,最后把食指从线套中抽出来,这样,一个线疙瘩就完成了。怎样缝?要掌握针脚的长短,有的要单行,有的要来回用线。等等。就这样,经过了不断实践,不断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知扎了多少次手,终于有一天,使用针线成功了。
我的最大的成功是自己缝上了的被褥,还帮助同学缝。自己方便,与人方便,由此还创造了获得学校“学解放军、学雷锋标兵”荣誉称号的条件。真是物质、精神双丰收啊!
缝针线这件事,跟随了我的大半生。即使自己的身份、地位发生很大变化之后,我也从没有放弃过。这里面有母亲的身影,有时代的烙印,也有我心灵的追求。
20世纪六十年代让我拿起的针线活,永远跟随我一路前行……

“天涯若比邻”朋友赠言:
智囊呈好运
慧健伴安康
启导成功路
迪知圣道光
“顽博嘟嘟”朋友赠言:
学习雷锋好榜样,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讲究纯粹、追求心灵美。
3月5曰又到了,重讲老话题。长篇小说<雷锋>曾做为文件发个每位十八大的代表,作者黄亚洲说雷锋的题材有个好不好写,能不能写,该不该写的问题。
“雷锋"两字,在今天还有多大的市场?有关雷锋的文学作品,今天还值不值得写?”这位获奖无数、曾经创作过《建党伟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等影视剧剧本的知名作家自已也觉得心里也不免产生了疑惑。
其实,创作长篇小说《雷锋》之前,黄亚洲曾受到各种阻挠。然而,2008年汶川地震后随中国作家团奔赴灾区采访创作的经历却坚定了黄亚洲创作长篇小说《雷锋》的决心。
“汶川地震救援的第九天,我和一群作家朋友赶往灾区现场。在四川10天,我每天晚上都是凌晨睡觉,写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因为我眼前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雷锋,我为此感动不已。”黄亚洲说。在彭州灾区,他碰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他的14位同学,他们每人自费1万多元,到灾区最苦最危险的地方当志愿者。部队官兵、基层干部、公安民警,怀里紧紧搂着孩子的老师……在黄亚洲眼里,他们都是奋不顾身的“雷锋”。
从四川灾区采访回来后,黄亚洲就跟大家讲:“写《雷锋》,我写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一旦出现大灾大难,雷锋就会以一种很醒目的方式层出不穷地站出来。雷锋精神,客观上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雷锋精神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美国西点军校都宣传雷锋精神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并传承下去。
“古月春秋”朋友赠言:
【张】口诗来敏锐聪
【建】安风骨赋辞穷
【军】师示范学识带
【好】语如珠雅韵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