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逐壳而居的游牧隐士-寄居蟹

(2013-07-24 16:00:18)
标签:

转载

分类: 奇趣自然
                   逐壳而居的游牧隐士-寄居蟹
寄居蟹,英文名称是「hermit crabs」,「hermit」就是「隐士」,意思是说寄居蟹像个隐居的蟹类,不时躲藏在贝壳里面。它总是背着它「寄居」的贝壳生活,遇到敌人就立刻缩入壳中,这种看似懦弱无能的个性,可是它的求生之道!在遍布沙泥的海底,寄居蟹的壳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是许多底栖生物唯一可以「立足」之地,因此背着这个家,它可以在很多其它动物无法生存的地方过得很好!
      寄居蟹是个具有环保概念的资源回收者,它们都是住在贝类死后所遗留下的空壳里,只要清扫一番便可废物利用,绝不会杀「贝」取「壳」的!一个空壳可以换很多个房客,直到破烂不堪为止;大寄居蟹强要「换」小寄居蟹的壳时,是用它的壳去把小蟹「敲」出来的!
    ◎寄居蟹的私密小档案
      寄居蟹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类中的异尾类,最明显的特征是腹部不对称的右旋,表面柔软没有甲壳覆盖,使其容易在贝壳中进出,且腹肢退化只剩下尾部的倒钩,可以钩住壳轴,不被敌人拉出,第四和第五胸足也萎缩退化,让身体更能缩入壳内,这些演化出来的特征使它非常适合背负贝类死后所留下的空壳行动。
      通常从外表是分不出住在壳中寄居蟹的性别,除非是抱卵的雌性而且卵团露出于壳口外,所以一定要把牠自壳中取出才分得出性别。判断寄居蟹的性别可由生殖孔的位置得知,雄性的生殖孔开口于第五对胸足的腰节;而雌性则在第三对胸足。
      基本上所有的寄居蟹都是海生的,至少它们的幼体是在海中成长,经过一段浮游期,然后着苗到适合的栖地;成体的陆寄居蟹类虽然是栖息在热带海滨附近的陆地上,但是仍然会回到海边释放幼体或寻找新壳。
      寄居蟹属于节肢动物甲壳类中的异尾类,常见的寄居蟹可分为三大类:活额寄居蟹科、寄居蟹科和陆寄居蟹科。陆寄居蟹科的成体是生活在海岸湿地上;而其它两科都是生活在海中的,全世界约有86属800多种的寄居蟹,台湾至今共记录有15属将近60种的寄居蟹。
      不同种类的寄居蟹栖所范围并不相同,通常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常在珊瑚礁的潮间带上部,另外由于潮池里面的生态条件比较温和,不会受到波浪的冲击,低潮时也能保有水份,多数寄居蟹会聚集在潮池的边缘,或是池里的石块下方。
    绝大多数的寄居蟹都是携带贝壳移动的,但有少数种类的栖所较为特殊,例如轻石寄居蟹是居住在岩石、竹片、海绵的穴孔等非贝壳的物体中;而属于陆寄居蟹科的椰子蟹只有在后期幼体和前两年的小蟹才住在壳中,之后就裸露腹部生活了。
      一个合适的空壳对寄居蟹是非常重要的,空壳除了保护身体使它得以成长之外,还能够提供寄居蟹以下的好处:避免受捕食者所捕食,爬行时能保护柔软的腹部,避免受缺水、温度及盐度变化的影响以及保护雌性寄居蟹的卵团。另外,住过小的壳会使蟹的生长受抑制;但是住在过重、过大的壳所花费的能量较多,会影响个体的成长,行动也会变得比较笨拙。而当寄居蟹身体状况不同(长大了、抱卵时等)或环境改变,原本合适的家又变得不适当了,因此它时时要为住处而奔波不已,这可由寄居蟹一见到贝壳或类似的物体就立即趋向前去探究一番而知。
    ◎捍卫居所的壳战
   
      贝壳虽然是寄居蟹的重要资源,但是在自然的情况之下,寄居蟹并不会主动去杀死贝类以获得空壳,除非是贝类受伤或无法逃走的情形才有可能。因此寄居蟹必须依赖贝类的自然死亡才能够得到新的空壳,对于原主人还未死的贝壳,它可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但是寄居蟹会前往贝类常被捕食的地方,看看能否找到它理想中的家,尤其是住在贝壳破损得很厉害的寄居蟹,更是会前往这种地方,不过,寄居蟹被捕食者吃掉的机会也是满大的。
      在大多数寄居蟹可生存的海岸,可供寄居蟹使用的空壳数量都很少,所以可用的空壳对寄居蟹族群的数量是一个限制因子。能够遇见贝类刚死亡而留下空壳的寄居蟹并不多,大多数寄居蟹都要靠与其它同种或不同种寄居蟹换壳才能有新的住家。
      通常换壳之前会有一连串的仪式化行为,称为壳战,其中最特别的就是主动的寄居蟹(通常是较大只的)抓住防御者的壳口,使双方壳口面对面,接着主动者运用腹部的力量,以自己的壳连续猛击对方的壳口,迫使对方让出壳来。此时防御者有两种选择,一是抵死不从,躲在壳中怎样也不出来;另一个就是乖乖让出壳,给主动者挑选,免得手脚被拉断。如果是后面的情况,主动者会将对方的壳翻来覆去、仔细的检查,甚至会住看看到底适不适合它,最后主动者会在两个壳中挑选一个它最满意的壳离去,在旁观看的防御者只好别无选择的住进剩下的空壳。
    ◎寄居蟹在底栖生态上的角色
      在遍布沙泥的海底,稳定的硬底质是十分罕见的,除了泥沙等沈积物会将石块等覆盖之外,小石块也容易因海流而滚动,让一些附着生物难以成长。但寄居蟹背上所携带的贝壳,则一直维持着有上下之分的位置,不但不会被沈积物覆盖,也少受捕食者侵扰,因此寄居蟹所背负的壳是底栖生物良好的稳定基质。
      曾有研究指出,寄居蟹的壳上曾发现超过120种的附着共生物!包括藻类、原生动物、海绵、刺胞动物、棘皮动物……等等。这些共生物可分为初级生产者(红藻)、初级消费者(主动和被动的滤食者)、次级消费者(肉食种类)三个营养阶层,而它们在壳上也有特定的分布区域。因此,对此一特殊的群聚而言,寄居蟹的壳提供了一个可移动的地基。然而,这些共生物对壳的作用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作用,对贝壳的使用年限可大有影响!
    ◎寄居蟹VS.刺胞动物的亲密关系
      任何两种生物住在一起的情况称为共生(Symbiosis),就寄居蟹壳上的附着共生物来说,刺胞动物─特别是海葵和水螅虫,为当中体型较大同时也是研究较为详尽的。
      大多数寄居蟹与刺胞动物的共生关系并非是绝对的,亦非一对一;多数是互利共生,海葵的刺丝胞能提供寄居蟹某些程度的保护,而海葵则可在壳上获得栖息的硬基质。水螅虫也能提供寄居蟹某些程度的保护,并避免其它大型有害的附生物在壳上形成聚落;当寄居蟹觅食时水螅虫除了可获得碎屑当作食物,也能藉以避免被底质淹没,甚至当寄居蟹聚集时也能促进水螅的有性生殖。
      在建立这种共生关系时,双方都可能采取主动,视种类而异。两者也都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完成此一关系,亦可以人为方式来模拟引发。寄居蟹会把海葵置放在壳上的适当位置,以获得重心的平衡或有效地防御敌人。无章鱼等捕食者存在时,寄居蟹会逐渐放弃背负海葵的行为,然而一有捕食者出现时,寄居蟹会急忙寻找海葵并背负在壳上。优势个体可自劣势者取走海葵此一资源。
    ◎台湾寄居蟹的保育
      台湾的寄居蟹面临威胁最严重的是椰子蟹,椰子蟹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海滨,出没于海岸林附近,例如林投树、椰子树下,由于体型硕大、行动迟缓,再加上人们很容易到达它们的栖息地,因此椰子蟹常成为人类捕食的对象。
      目前椰子蟹在世界上的族群已经愈来愈少了,因此「国际保育公约」将它列名为濒临绝种的无脊椎动物;而我国也在1996年由农委会公布其为保育类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的保育类甲壳类。椰子蟹目前仅在兰屿、绿岛有稍多的族群,垦丁也有少数个体。然而,经过这么多年来的保护,椰子蟹的数量依然稀少,特别是兰屿、绿岛,原因多是由于当地居民无节制的捕捉,一些漫无目的标本搜集家可能也必须有所反省。
      兰屿、绿岛当地捕捉椰子蟹的活动其来已久,有人认为这是从老祖宗开始就有的捕捉行为,应当不会导致椰子蟹的灭绝。然而,从前可能是由于物资缺乏,才有捕捉椰子蟹补充蛋白质的需要,现今海滨的寄居蟹则常为人捕捉以供游客购买玩耍,或是被当作稀奇的野味而成为老饕的佳肴。不过,兰屿地区可能是由于原住民的禁忌,除了存放核废料之地,其它地方几乎很难发现椰子蟹;而绿岛则是由于移居当地汉人无所谓的禁忌,每到入夜时分,许多海岸林边就有捕蟹人手持明亮的探照灯在林间搜寻,椰子蟹只要在宁静的夜里稍微移动发出声响,就难逃被捕捉的命运。
      除了被人捕捉供游客购买玩耍之外,加上珊瑚礁海滨的栖地常被开发破坏,以及民众不断捡拾海滨的贝壳,其中以陆寄居蟹所受的影响最大,使得它们无壳可住,造成陆寄居蟹在台湾族群的严重缩减。
      尽管寄居蟹是海岸底栖生态中很重要的一员,但台湾有关寄居蟹族群生态的研究十分缺乏,尤其是列为保育类的椰子蟹和族群锐减的陆寄居蟹,因此无从估计所受到的影响。希望相关保育单位能积极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规划相关的保育措施,使寄居蟹能够重回它们在海岸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让保育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
      我们应该记住,属于大自然的就不应该带走─不要带走寄居蟹、不要捡拾海边的贝壳,当然,也不要向小贩购买寄居蟹。如果想要多认识寄居蟹,请到海边,仔细的观看他们的行为生态,可以暂时把它们放在透明的压克力昆虫箱中观察,然后放回原处。但是,千万不要带回家饲养,它们是无法在一般水族缸中存活的,请让可爱的寄居蟹快乐的生活在真正属于它们的环境中。

0

后一篇:会流血的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