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冠军!”“我是!”“我才是!”……
头晕!别吵了!可到底谁才是真冠军?都说人有看花眼的时候,可别忘了,还有一大群仪器盯着呢,人家才是最最铁面无私。话又说回来了,这奥运会赛场上,公正也不是原本就有的。
漂浮南瓜隔泳道
就说首届现代奥运会吧,举办的时候,连游泳池都没有。到哪比赛,这是一个问题。大家为这个争吵了好长时间,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在皮莱乌斯附近齐亚湾的冰冷海水里进行。
可这个“游泳池”连泳道都没有,没办法,只好把南瓜扔到水里充当泳道标记。自然,泳距也没有丈量过,仅凭感觉进行估计。比赛的方法更令人惊叹,先用小轮船把运动员载离海岸,发令员看看距离差不多了,就发令让选手们游回岸边,不求泳姿,自由发挥,按到达岸边的先后排定名次。还有第2届的法国巴黎奥运会,田径赛场内几乎没什么设施。跳远比赛时,还要选手自己动手现场挖沙坑。你说,就这样的比赛,冠军是不是真的,还得打个问号吧?
只差一只脚
老这样稀里糊涂的比赛可不行。于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1900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比赛计时器――手持秒表出现了。
在当时,它已经是最先进的计时设备了,能精确到1/5秒。可惜,还不成。比如这次男子100米短跑比赛,1/5秒就意味着很可能出现2米的误差!因此,虽然这次比赛法国选手夺得了冠军,成绩记录单上裁判却这样写到:冠军超过亚军一只脚,亚军超过澳大利亚选手半只脚。也就是说,手持秒表还是没办法“最后定输赢”。要判定谁才是冠军,最后还要靠多名裁判员的眼力!
越来越公平
比赛,尤其短跑比赛,多名运动员几乎同时到达终点是最常见的了。判完一次比赛,保准裁判的眼都累酸了。庆幸的是,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裁判的眼睛得救啦!
让我们记住这个金光闪闪的名字――R·卡尔斯泰德!在1912年,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的田径赛场上,安装了他设计的一套装置,电动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装置,一下子把运动员的比赛成绩精确到了1/10秒。后来,国际田径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将这届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追认为第一批正式的奥运会记录。
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又采用了电子计时器,第一次把发令枪与终点摄像器连接在一起,比赛更公正了。现在,在切缝照相机帮助下,短跑比赛计时已经精确到令人吃惊的0.001秒。
我们最关心的北京奥运会呢?它将采用奥林匹克全球合作伙伴,欧米茄公司提供的精确程度达到千分之一秒(国际奥委会规定精度的10倍)的计时设备!此外,红外线测距设备、终点全自动电子摄影摄像装置以及微型无线传感器和信号接收处理设备(射频识别)也会出现在赛场上。嘿嘿,到时候,保证冠军“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