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永嘉 编辑/刘伟伟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地球轨道上聚集了5500吨“不明物体”,不但“包围”了地球,连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都逃脱不了厄运……看来这事儿得好好管管了!
垃圾在天上
唉,这归根到底还是怪我们自己。过去,人们只顾着向太空发射航天器,却一直没有在意过“垃圾”问题。结果,瞧瞧,太空中漂浮着的那么多轨道残骸,都是人们自己制造的。其中,大的有已经“寿终正寝”,但仍在空间轨道兜圈子的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被遗弃的运载火箭推进器残骸等;小的呢?有航天器上脱落的螺丝帽、螺栓,宇航员抛入太空的各种废弃物,火箭爆炸、卫星相撞炸成的碎片更是无数;剩下的就是极其微小的空间微粒,如航天器脱落的油漆颗粒、固体推进剂尘粒等。
这些垃圾要是在陆地上,倒也没什么,只要把它们送往废品公司就行了,有些甚至还可以回收再利用,但在天上,就麻烦了。庆幸的是,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有些垃圾逐渐脱离轨道,重返大气层,当然,能在大气中烧掉最好了,不过,总有“漏网之鱼”,据说已有近万个人造物体,“从天而降”到十几个国家里……
小块头,大危害
其实,落下来的太空垃圾还不至于使人们天天提心吊胆,因为90%以上的是坠落在无人居住的海洋、荒漠地区,而且它们的体积经大气层摩擦、燃烧,已变得很小。
最令人担心的,还是那些滞留在太空轨道上的碎片、散落物,虽然块头小,却让人们吃尽了苦头。因为它们不仅成了太空的“永久”居民,还是太空轨道上的“礁石”。一旦卫星、航天飞机和其他航天器撞上了它们,后果不堪设想。我们知道,物体在太空中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如果和别的东西相撞,撞击力十分巨大。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舱外宇航服;一块药片大的残骸就能把人造卫星撞“残废”,把价值上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黄泉路”……
谁能控制它们
现在,地球周围的宇宙空间还算开阔,太空垃圾碰撞的概率还不大。然而,令航天专家头疼的是,即使现在不再人为制造,垃圾的数量还是会继续上升,这就是“雪崩效应”——由于轨道拥挤,爆炸的碎片还可能击中其他卫星,造成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碎片,每一个新的碎片又是一个新的碰撞危险源,到时候,空间碎片会大大增加,以至没法子控制。
更要命的是,太空垃圾的飞行轨道是什么样子的,没人知道,像高速公路上那些无人驾驶,乱开乱闯的汽车一样,你不知道这些垃圾什么时候刹车,什么时候变线……它们是最大的潜在“肇事者”,对宇航员和飞行器来说,都是大威胁。
惹不起,躲得起
怎么办?惹不起,那咱躲,还不行吗?美国的太空观察家最有心,把原本用做70年代陆军反导弹系统的预警装置都拉上阵了,它连动都不用动,借助电子仪器和电脑,就能同时对太空中几百个物体进行观测。它的耗电量可不小,比一座小城市的用电量还要大。靠着它,美国太空指挥中心为很多新出现的被跟踪的太空飞行物都编了号。这样一来,所有的卫星发射,不论商业的,还是军事的,都要接受美国航天指挥中心的安排。当计算显示可能会与太空垃圾相撞时,就变一下发射时间。
对付垃圾有奇招
其实对监视也不要报太大的希望,跟踪小垃圾,难度不比跟踪你眼前的灰尘小,所以预防很重要。现在能做到的就是,用最后的少量燃料把废弃卫星轻轻推入大气层,“自行报销”。
科学家也想出了“激光扫帚”,利用激光脉冲锁定太空垃圾,减慢其速度,速度降低就脱离轨道落入大气层燃烧掉。美国还有一家航空公司,更有妙招,他们提出,发送“太空牧羊犬”,大碎片就绑住拖回来,小垃圾就撒个大网“搂”回来。
不过,最近几年,很多国家喜欢发射小卫星,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小卫星升空。在“扫垃圾”时,区分到底哪些才是真垃圾,可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