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慧眼” 看清低血糖
(2016-11-29 15:36:29)作者:李玲
一、不同人群的低血糖诊断标准不同
由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风险更高、危害更大,因此,非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标准是不一样的,其中非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标准是血糖<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诊断界值是血糖<3.9
mmol/L。
二、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凶险
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发生也更快。轻度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出现饥饿感、头昏眼花、心慌手颤、面色苍白、出冷汗、虚弱无力等症状;由于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老年人低血糖还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此外,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慢性低血糖可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三、饥饿感并非一定是低血糖
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同样也会出现饥饿感。因此,当出现饥饿感时,应该做的是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血糖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四、低血糖不一定都有症状
当血糖低于正常时,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低血糖症状。无症状性低血糖多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以及长期频繁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某些脆性糖尿病患者),其原因可能与机体神经系统受损、交感神经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关。对于无症状性低血糖患者,由于低血糖发作时无任何先兆,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昏迷状态,因此,非常危险。
五、低血糖可以有多种面孔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例如,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易激惹好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易惊、遗尿等,由于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虚汗、四肢无力等。
而发生于老年人的低血糖要么没有任何症状,即无症状性低血糖,要么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言语行为反常、抽搐、偏瘫、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或“癫痫发作”。
六、低血糖并非都是降糖药使用不当所致
低血糖发生除见于降糖药物用量过大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常见于节食过度、运动量过大、空腹酗酒等情况。有些
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 3~5
小时)低血糖,原因在于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
七、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并非固定不变
正常情况下,机体血糖浓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一般当空腹血糖高于 3.9 mmol/L
时,可排除低血糖的可能。但长期高血糖会使人体对低血糖的反应阈值升高。长期高血糖患者如果血糖下降速度快,达到了因长期高血糖而已经上调了的低血糖反应阈值,这时即使血糖正常,患者也可出现低血糖症状,我们称之为低血糖反应。当然,随着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其低血糖反应阈值也会随之下调。
八、不是所有低血糖都与糖尿病有关
尽管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却并非糖尿病患者所特有。临床上,诸如胰岛 b
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如肺癌)、晚期肝硬化、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Addison
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同样也可导致低血糖。对于此类低血糖,应尽可能地找出导致低血糖的原发病,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血糖问题。
前一篇:只要有心,生活是会开花的
后一篇:天使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