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天文资讯 |
欧洲探测器SMART-1
欧洲航天局日前预告说,格林尼治时间9月3日5时41分(北京时间3日13时41分),欧洲航天局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SMART-1)将执行自己的最后一项任务———撞击月球。届时,全球部分地区的天文爱好者可以通过望远镜目睹这一惊人壮举。不过,‘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撞月’时间也有可能提前5小时甚至10小时。
撞击时间·多次调整
据欧洲航天局网站报道,按照计划,“智能1号”将在格林尼治时间9月3日5时41分(北京时间13时41分)左右,以每小时7000公里的速度撞向月球西南面的被称为“卓越湖”的火山平原,该撞击点位于月球南纬中纬度地区。负责操纵“智能1号”的控制中心位于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达姆施塔特。
今年6月至7月间,该中心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系列操作,控制“智能1号”的推进器完成多次调整,从而确定了上述撞击时间。但欧洲航天局也指出,由于目前关于月球地形的知识并不完整,“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撞月”时间也有可能提前5小时甚至10小时。
“智能1号”控制中心“撞月”行动的负责人卡米诺-拉莫斯介绍说,让该探测器以撞击月球的形式结束使命早在计划中,但当初并未考虑撞击的地点和时间。如果不加以调整,“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时间应该是今年8月中旬,撞击点则位于月球背对地球的不可观测面。这位负责人说,虽然在9月1日至2日间还要进行最后的调整,但目前完全有把握准确控制“智能1号”撞击月球的时间和地点。
撞击地点·利于观测
此次撞击地点也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卓越湖”周围环绕着高地,而且撞击点土壤里矿物质呈现多样性,可以提供关于月球物理和矿物质的更多数据。
从观测角度而言,撞击发生时,撞击点位于月球的近地面,且处于黑暗之中,接近月球上的明暗界限,即划分月球光面和夜面的分界线,“智能1号”撞出的尘埃将被地面反射的太阳光照亮。之所以把撞击点选在月球的夜面,是为了防止月光覆盖撞击产生的微小亮点。而撞击发生时,地球上可以看见1/4的月球,这也十分有利于地面观测。
受欧洲航天局的邀请,多个地面国际天文台都加入了这次联合观测行动,瑞典的奥丁天文台也将从太空观察这次撞击。如果撞击产生的尘云飞起高度达到20公里,被太阳光直接照亮,天文爱好者用小望远镜甚至双筒望远镜就能观测到。科学家预计,探测器将会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3至10米,深约1米的坑。数天后,溅起的尘云可能覆盖月球表面约1平方公里的面积。
撞击力度·十分轻柔
人类对月球的这次“袭击”是否会对月球造成伤害呢?据专家介绍,“智能1号”的撞击比迄今为止任何其它人造物体对月球的撞击都要轻柔。
根据计算,“智能1号”撞击月球表面的速度相当于2公里每秒。这一速度比流星的速度低许多,比如狮子座流星群撞击月球的速度达到了70公里/秒。
而且,它是以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角撞击着陆,垂直降落速度将只有每小时70公里,只相当于跳台滑雪的垂直降落速度。科学家预计,它可能会在月球表面“弹跳”几次,就像“石块在水面打水漂”一样。而且,“智能1号”也不会给月球带去多余的化学元素,因此撞击不会对月球造成很大的伤害。
问题一:
“撞月”会“伤月”吗?
回答:不会。
欧洲航天局日前专门就此发布材料解释说,这次撞击是有史以来各类人造探测器撞击月球中“最温柔的一击”,并不会伤到月球。
根据预计,“智能1号”将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撞月,而通常的自然天体撞击速度能达到每秒70公里。并且由于角度原因探测器的垂直速度只有大约每小时70公里。
此次撞击可能形成一个3到10米、深1米的坑。而此月球上早已经有至少10万个直径超过4公里的坑。
因此,“智能1号”撞击月球,并不会对月球造成明显的伤害。
问题二:
“撞月”会“脏月”吗?
回答:不会。
组装“智能1号”及其搭载的各类探测仪器的材料,其包含的元素都是月球上原先就天然存在的。如铝和铁,它们在月球上的存在就比较普遍。
而其他元素诸如氢、碳和氮等,虽然在月球上含量稀少,但是日常伴随着太阳风和彗星冰尘等,它们也都是以自然的方式存在于月球上。欧洲航天局称,从物质构成的角度来看,“智能1号”就如同一颗“人造彗星”而已。
实际上,当撞击完成后,“智能1号”本身并不会“粉身碎骨”,探测器的主体部分有望在撞击后依然保持大体上的完好。
问题三:
“撞月”是“自愿”吗?
回答:是的。
据欧洲航天局介绍说,“撞月”本身其实也是“智能1号”的一项探测任务。
在探测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智能1号”将获得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此外,探测器携带设备也将有机会近距离对月球表面进行观测。
按计划,探测器将以大约1度角度撞月,在月球表面形成大约5公里宽的尘埃带,宛如“蝴蝶的翅膀”。而通过对“蝴蝶的翅膀”的形态和运动进行光谱分析,科学家有望检测到一些原先在月球表面之下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