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年: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365.256354平太阳日
回归年:地球两次经过春分点所需时间,365.24219平太阳日
(365.256354-365.24219)×24×60=20.396分
(365.256354-365.24219)/365.256354×360×60×60≈50.25弧秒每年
从制定黄道十二星座距今已移动:
50.25秒×2120年(大约)/60分/60度≈29.59度
以下为网上数据)
天文时间
日 月 年
平太阳日 朔望月 回归年
真太阳日 恒星月 恒星年
平恒星日 近点月 近点年
真恒星日 交点月 交点年
历书日
回归月 儒略年
平太阳日是平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真太阳日是真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线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恒星日是平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真恒星日是真春分点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由东向西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要的时间。
平太阳日长与平恒星日长之比为:1.002737909265+0.589T×10-10
平恒星日长与平太阳日长之比为:0.997269566414-0.586T×10-10
地球自转周期与平恒星日长之比为:1.0+(97097+59T)+10-12
平恒星日长与地球自转周期之比为:0.999999902902-59T×10-12
这里T为从1900.0起算的儒略世纪数。
朔望月是月相从新月变化到新月所需要的时间。恒星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月是月球上连续两次经过近地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月是月球在天球上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回归月是月球黄经连续两次等于春分点黄经所需要的时间。它们的长度分别为:
1朔望月=29.53059 平太阳日
1恒星月=27.32166 平太阳日
1近点月=27.55455 平太阳日
1交点月=27.21222 平太阳日
1回归月=27.32158 平太阳日
回归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要的时间。恒星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某一恒星所需要的时间。近点年是地球连续两次经过近日点所需要的时间。交点年是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经过月球轨道的升交点所需要的时间。儒略年是以回归年为基础的纪年方法。各种年的长度为:
1回归年=365.24220 平太阳日
1恒星年=365.25636 平太阳日
1近点年=365.25964平太阳日
1交点年=346.62003平太阳日
1儒略年= 365.25平太阳日
恒星时:天球的周日旋转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我们就利用太阳、恒星或天球上假想点的周日运动来建立时间系统。由于选取的特定点不同,在天文学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计量时间系统,如恒星时、真太阳时、平太阳时等。恒星是以春分点的周日视运动来确定的计量时间的系统。一个地方的恒星时以春分点对于该地子午圈的时角类量度。春分点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为1恒星日,再分为24个恒星小时……等等。
真太阳时:太阳视圆面中心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真太阳日。1真太阳日又分为24真太阳时……等等。这个时间系统称为真太阳时。真太阳时是以真太阳视圆面中心的时角来计量的,它的起算点是真太阳上中天,而我们日常生活中,习惯的起算点是半夜(下中天),正好相差12小时。因此,为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致,把真太阳时定义为:真太阳视圆面中心的时角加12小时。因为真太阳时是观测太阳视圆面中心得到的,所以真太阳时也称为视太阳时,简称视时。
平太阳时:由于太阳在黄道上作变速运动,而黄道又向赤道倾斜,所以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便。天文学上假设一个假想点,它每年和真太阳同时从春分点出发,也同时回到春分点来;不过它是从西向东在天球赤道上以均匀速度运行。这样的一个假想点叫平太阳。平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有分为24平太阳时……等等。这个施加系统称为平太阳时,简称平时。平时是以平太阳下中天起算的,平太阳时定义为:平太阳的时角加12小时。
回归年:又称“太阳年”。即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回归年比恒星年约短20分23秒,回归年长365.2422平太阳日或365日5时48分46秒。对应1900年初回归年长为365.24219892平太阳日,这个数值不是不变的,每百年减少0.53秒。
岁差:地球的轴进动引起春分点缓慢向西运行(速度每年50.2秒,约25,800年运行一周),而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
时差:视时和平时的差数叫做时差,即:时差=视时-平时。时差有时为正,有时为负,它在一年中由-14.3分变化到+16.4分,并有四次等与零。
地方时:恒星时、视时、平时都由时角定义,而时角是从子午圈量起的,对于地面上不同地理经圈的地方,它们的子午圈是不同的,施加也就不同。因此,以地方子午圈为基准所决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在同一计量系统内,同一瞬间测得地球上任意两点的地方时刻之差,在数值上等于着两点的地理经度差。
世界时:1884年国际上决定,全世界的地理经度是从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称本初子午线)起算的。格林尼治地方时常用特定符号来表示:S表示格林尼治地方恒星时,M表示格林尼治地方平时。。格林尼治地方平时又称为世界时,每天从子夜算起,由0时计算到24时。世界时与地方平时之间的关系为:地方平时=世界时±经度(东经用+,西经用-)
标准时:把地球按地理经度分为24个时区,没一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并以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的范围作为零时区,在零时区以东为东一区(东经7°.5-22°.5),东二区……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西经7°.5-22°.
5),西二区……西十二区(与东十二区重合)。每一时区都按它的中央子午线来计量时间,即采用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地方平时,叫做标准时。相邻两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我国地域广阔,横跨东五区到东九区五个时区。为了方便,一律采用第八区时,即东经120°标准时,一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比世界是早八小时。即:北京时间=世界时+8小时。
星座:古时候人们为了便于认星,他们按照一些较亮的星联成的图形把星空划分成一个个的星座,并以星座的形态或结合神话故事的内容来给星座命名。星座的这种划分完全是人为的,不是一个星座里的星有什么特殊的关系。现在国际上公定全天分为八十八个星座。星座界线过去是不规则的,1930年国际公定采用平行于赤经圈和赤纬圈的划分法。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我国古代对星空的划分,它们的起源远在周、秦以前。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它们是:东方苍龙之象,含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南方朱雀之象,含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西方百虎之象,含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北方玄武之象,含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星名:对于一些较亮的星,我国古代都起了专名,如天狼、老人、织女、大陵五、轩辕十四和北落狮门等等。现在国际通用的明明发是在星座名称只后家希腊字母,按希腊字母的次序分别表示该星座里最亮、次亮……等(偶有例外)。如大犬座α(天狼),大犬座
β……等,希腊字母用完后,在用拉丁字母几阿拉伯数字。更暗的星也有采用赤经赤纬命名的。对于变星则另有专门规定。
“聚星”和“星团”:三颗或三颗以上靠引力聚在一起的星,称作“聚星”。如果聚星的成员超过了10个,一般就称之为“星团”。
双星:不但看上去离得近。实际距离也很近的两颗星,通过万有引力互相吸引,彼此围绕着对方不停地旋转。只有这种关系,才能称作现代天文学意义上的双星。天文学上把双星中比较亮的一颗称为主星,比较暗的那颗称为伴星。
星云:宇宙空间的很多区域并不是绝对的真空,在恒星际空间内充满着恒星际物质。恒星际物质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其中宇宙尘埃物质密度较大的区域(此密度仍然远远小于地球上的实验室真空)所观测到的是雾状斑点,称为星云。星云类型主要有“亮星云”和“暗星云”两种。
变星:凡是能够观测到亮度变化的恒星,都称为变星。变星主要分为造父变星和食变星两类。食变星实际上是双星系统造成的,两颗星彼此绕着对方旋转,互相遮掩彼此的光芒,从而引起观测亮度的变化。这类变星的代表是英仙座的大陵五。造父变星的变光现象,确实是由它自身造成的,如仙王座的造父一。这类变星就象人体的心脏一样,总在不停地搏动--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亮度的变化,其搏动的周期也就是它亮度变化的周期。
河外星系:河外星系指的是银河系之外的其他星系,它们都是与银河系属于同一量级的庞大恒星系统。河外星系一般用肉眼看不见,就是通过一般望远镜去观察,也还是一片雾,天文学家才发现二者完全是两码事:河外星云实际上是和我们银河系、类似的星系,而真正的“星云”,都是我介银河系的内部成员,是由恒星之间的稀薄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因此,现在再也不用“河外星云”这个词了,而一律改称“河外星系”。
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星座,古人将天球划分为许多区域,叫做星座。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辨认出来。现在国际通用的共有的放88座,他们的界线大致是平行和垂直于天赤道的弧线。我国古代将星空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
天球:人们为了便于研究天体,假想以空间任意点为中心,以无限长为半径所作的球。
天赤道和天极:延伸地球赤道而同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天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地球自转轴所在的直线,与天球形成两个交点。分别叫作北天极与南天极。天赤道和天极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基准
黄道: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极: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
与 两星联线的中央。
黄道带: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
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黄道坐标:一种“天文坐标”。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由黄经和黄纬两个坐标表示。春分点的黄经圈与通过某一天体的黄经圈在黄极所成的角度,或在黄道上所夹的弧长,叫做该天体的黄经。计量方向为在黄道上由春分点起,沿着与太阳周年运动相同的方向,从0-360度。从黄道起,沿黄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黄纬。计量方向从黄道起,由0-90度,黄道以北为正。
赤道坐标:一种“天文坐标
“。以赤经和赤纬两个坐标表示天球上任一天体的位置。由春分点的赤经圈(时圈)与通过该天体的赤经圈在北天极所成的角度,或在天赤道上所夹的弧长,称为该天体的赤经计量方向自春分点起沿着与天球周日运动相反的方向量度,以时、分、秒表示。从天赤道开始沿赤经圈到天体的角距离称为该天体的赤纬。计量方向从天赤道起,由0-90度,天赤道以北为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