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阳系概述

(2006-08-21 17:59:31)
标签:

北缘星空

four阿四

天文

科学

太阳系

太阳系概述

分类: 天文知识
   太阳系是四十六亿年前伴随着太阳的形成而形成的。太阳星云由于自身引力的作用而逐渐凝聚,渐渐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天体按一定规律排列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的成员包括一颗恒星、八大行星、至少六十三颗卫星、约一百万颗小行星、无数的彗星和星际物质等。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就注意到天上许多星星的相对位置是恒定不变的。但有5颗亮星却在众星之间不断地移动。因此人们把“动”的星星称为“行星”,“不动”的星星称为“恒星”,并给行星各自起了名字,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其中水星也称辰星,它最靠近太阳,不超过一辰(30度)。金星又叫太白星或启明星、长庚星。它光彩夺目,是全天最亮的星;火星又称“荧惑”,因它的火红颜色而得名;木星也称岁星,它大约12年运行一周天,每年差不多行经一次(全天分成十二次),古代用它来纪年;土星也称镇星或填星,因为它大约28年运行一周天,一年镇守一宿(中国古代把全天分成二十宿)。这就是人们肉眼能看见的五大行星,中国古代统称它们为“五星”,再加上太阳、月亮总称为“七曜”。
   近两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又发现了2颗大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已不是大行星)。这样,包括地球在内的8颗行星就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水星和金星之外,所有的行星都有卫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存在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天文学家把这个区域称为小行星带。此外,太阳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彗星、流星以及稀薄的微尘粒和气体等。 

   太阳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它以自己强大的引力将太阳系里的所有天体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使它们不离不散、井然有序地绕自己旋转。同时,太阳又作为一颗普通恒星,带领它的成员,万古不息地绕银河系的中心运动。
太阳系起源包含两个基本问题:太阳系中形成行星的物质从何而来和行星是怎样形成的。围绕这两个问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首先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原始星云按照万有引力定律演化而成。在这个原始星云中,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又陆续把周围的微粒吸引过来,这样,团块越来越大,而“天体在吸引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质最多,先形成太阳。外面的微粒在太阳吸引下向其下落时,与其它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变成绕太阳作圆周运动;运动中的微粒又逐渐形成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朝同一方向转动的行星。41年后,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也独立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与康德的星云说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太阳系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星云形成的。气体由于冷却而收缩,因此自转加快,离心力也随之增大,于是星云变得十分扁平。在星云外缘,离心力超过引力的时候便分离出一个圆环,这样反复分离成许多环。圆环由于物质分布不均匀而进一步收缩,形成行星,中心部分形成太阳。继星云说之后,又相继出现了“灾变说”、“俘获说”等理论。
   随着现代天体物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特别是恒星演化理论的建立,产生了现代星云说,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现代星云假说根据观测资料和理论计算,提出它的主要观点:太阳系原始星云是巨大的星际云瓦解的一个小云,一开始就在自转,并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收缩,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部演化成星云盘,星云盘以后形成行星。目前,现代星云说又存在不同学派,这些学派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差别,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根据恒星演化理论,太阳与其他大多数恒星一样,是从一团星际气体云中诞成的。这团气体云存在于约四十六亿年前,位于银河系的盘状结构中,离中心约25亿亿公里。其体积约为现在太阳的500万倍,主要成份是氢分子。这就是“太阳星云”。经历四十多万年的收缩凝聚,星云中心诞生了一颗恒星,它就是太阳。

  

在太阳形成以后不久,残存在太阳周围的一些气体和尘埃,形成了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和诸多小行星和彗星等其他太阳系天体,包括的地球和月亮。太阳现在的年龄约为五十亿年,正于它一生中的中年时期。它还可以平静地燃烧约五十亿年。

太阳系据目前所知有九大行星,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地球类似的,有着坚硬石质外壳的“类地行星”,从里向外分别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火星轨道外侧是小行星带,因此类地行星又叫“带内行星”。类地行星的卫星非常少,像水星和金星就根本没有卫星。另一类是“类木行星”,也叫“巨行星”或“带外行星”。类木行星的体积都非常大,而且没有固态的外壳,主要是由气体组成的。包括行星之王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类木行星的另一特点是它们都有环,其中尤以土星的环最为显著。类木行星的卫星众多。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间横亘着小行星带,带内分布着数不清的小行星。小行星和行星都诞生自太阳星云,但它们的体积过于微小。

在太阳系的周围还包裹着一个庞大的“奥特星云”。星云内分布着不计其数的冰块、雪团和碎石。其中的某些会受太阳引力影响飞入内太阳系,这就是彗星。这些冰块、雪团和碎石进入太阳系内部,其表面因受太阳风的吹拂而开始挥发。所以彗星都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且越靠近太阳尾巴越长、越明显。太阳系内的星际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各种粒子、射线、气体和尘埃。

 


八大行星和冥王星大小比较图

从左至右依次是: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半径依次是
(地球单位): 0.38 0.966 0.533 11.2 9.36 3.72 3.94 0.18 

  注:1地球单位(半径)为:6370千米

 

http://space.lamost.org/solar/images/size.gif


八大行星和冥王星之间距离比较图

从左至右依次是: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轨道半径依次是
(天文单位): 0.39 0.72 1.524 5.2 9.54 19.2 30.1 39.4 

  注:1天文单位=太阳到地球的平均距离=149,600,000 千米

http://space.lamost.org/solar/images/distance.gif

 


http://www.cosmoscape.com/content/solarsys/intro/milkyway.gif

         这是太阳系所在银河系的侧面图。(NAS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太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