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2021-04-21 20:31:22)
标签:

杂谈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一,这个自称重庆人的中德混血女人站在我面前,粉红衬衣扎在牛仔裤里,身材挺拨,笑靥如花。我不敢相信她已有八十一岁高龄。

2018年圣诞前夕,我驱车北上,去拜访我翻译的回忆录《汉娜的重庆》一书作者傅安娜。抵达时已近黄昏,进了挂有她名牌的大铁门,过一座小桥,再钻出一条林中的车道,就见一个足球场般辽阔的大草坪,右边一幢红砖楼房赫然屹立在几级宽阔的石梯上。有俩个男人已在门厅等候,一个是她的丈夫汉斯,另一个是她的朋友兼管家。巴洛克风格的小圆桌上,有鲜花和香槟。简短的问候寒暄后,我们举杯,然后管家帮我拎行李,送我到外面的一幢偏房里。那是她家的客人房,也布置得温馨舒适,桌上摆有水果和鲜花。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稍事休息,我按约定时间去主楼用晚餐,正式跟女主人见面。这样的程序,是过去德国贵族家庭的待客礼仪。出生重庆的傅安娜,十五岁时来到德国,如今六十多年了,看来已经彻底德国化了。然而,她优雅地出现在我面前,容颜娇好,说一口重庆普通话,并用一桌亲手烧制的色香味俱全的川菜告诉我,她依然还是重庆人。

那顿丰盛的晚餐让我至今难忘。因为住地偏远,附近没有亚洲超市,烧扣肉的咸菜是她用德国皱叶卷心菜Wirsing腌制的,餐后甜点大汤元,心子也是她自己做的,吃起来是满满的童年的味道。我惊讶她居然会做这些,她说,别忘了我是重庆人啊。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我是重庆人啊!1950年的重庆市中区,十三岁的她也这样说过。当时是街道民警通知父亲,让女儿去学习。辍学在家的她兴致勃勃背起书包去上学,却发现教室里的同学都比她年长,老师讲的这主义那主义她也不懂,就疑心自己被插错了班。课间休息她去找老师,人们才发现,这个长得像外国人的瘦高姑娘,原来是未成年中学生,就叫她回去,说这里是培养新中国青年的思想改造学习班,你是外国人,不用来学习。她一听就急了,不舍得放弃这免费上学的好机会,理直气壮地大声宣布:我在重庆出生,在重庆长大,我是重庆人啊!


二,“如果不是那段经历,可能我现在还不会做我爱吃的重庆菜。说起往事,她云淡风清,充满对生活的感恩。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记忆中的家,江北寨子坪彭家院子

彭家院子,她当年在重庆江北寨子坪附近的家,最辉煌的时候,有六个佣人。她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娇小姐。自己动手洗衣做饭是家道败落以后的事。十二岁那年她从南开中学辍学回家。不久,母亲被送到农场劳改,家没了,她带着弟弟投奔父亲,住在市中区窄小的出租屋里,吃了上顿没下顿,晚上三个人挤一张床。父亲找不到工作,积郁成疾,所有的家务她一肩挑,还要照顾父亲和弟弟。因为没钱,她只能买最便宜的凉粉当菜,绞尽脑汁变着花样端上桌,不然被宠溺坏了的弟弟会哭闹抗议。她烧菜的手艺就是那时练出来的。一个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被生活磨练成精明能干会过日子的小当家。《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初相遇

初到德国的日子也不好过。那时的德国正在战后重建,百废待兴,被驱逐的东部难民成千上万无处安置。他们一家在汉堡的难民营里一住就是一年多,几十人的大营房,上下床,一家一家用帘子隔开。母亲迈着三寸金莲,语言不通,饮食不惯,安娜又多了一个需要她照顾的人。圣诞来临,在慕尼黑当医生的姑姑邀请全家去作客,见了安娜非常喜欢,希望她留下。姑姑年近七十,膝下无子。汉娜就这样留下了,被姑姑安排去中学读书。可她德语不好,上课听不懂,她说什么,老师和同学也听不懂。她沮丧得哭了,姑姑不断鼓励她,天天纠正她nl不分,ssch混淆的重庆口音。她也争气,拿出当年在重庆考南开中学的劲头,连走路都在背单词,练发音。奇迹就这样发生了。两年后她顺利毕业,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学护士专业,希望今后能在姑姑的诊所工作。

但汉堡的家人更需要她。职业培训结束后,她拒绝了姑姑的挽留,告别了物质条件优渥的姑姑家,回到汉堡。这时她家在汉堡已分得一套三居室公寓,靠父亲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她迅速在医院找到工作,还鼓励推荐母亲去夜校教中文。弟弟学习不好,她每天帮他辅导功课。这个阴郁沉闷的家终于因为她的归来,又开始有了欢声笑语。

 三,一旦爱了,就是一生一世,无论对恋人,亲友,故乡,美食,她的爱从来都执著而深情。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相爱的样子

在她二十三岁这年,女友拉她去参加一场舞会。舞会上,一个英俊的德国青年向她走来。他叫汉斯,对高挑美丽有着东方式娇羞的安娜一见钟情。俩人就这样相爱了。他是她的初恋,也是她生命中惟一的男人。两年后俩人结婚,随后一女一儿相继出生。现在两个孩子都有孩子了,她和汉斯还恩爱如初。

汉斯小她一岁,在拍卖行当学徒。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家里的经济拮拘起来。聪明的安娜看准一个难得的商机,鼓励汉斯自立门户,她也辞去工作,全力相助。一家小小的拍卖行开起来了。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拍卖行越做越大,后来竟做成汉堡第一,德国闻名,业务涵盖整个欧洲。一些社会名流、业界大佬,都成了他们的客户。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白头偕老,相爱如初

事业的成功,带来了光鲜富裕的物质生活,也留下不为人知的隐痛。安娜最大的遗憾,是因为忙于自己的小家和事业,没能给弟弟更多的关爱。弟弟一生没走出童年的阴影,尽管也读了大学,有不错的工作,作为建筑工程师,他还参与了汉堡大隧道的设计和建设。但他漂泊的心始终未能在异乡的天空下寻得一处安放地。后来他在自己的小公寓里自杀了,吞下大瓶安眠药。

安娜心碎欲裂。那以后她尽量多抽时间陪伴母亲。她爱家人如同爱自己。惟有爱,才能治愈伤痛,拯救自己和别人。她说。她的爱是细微的也是博大的。她爱美,每天化妆,视化妆为洗脸一样自然而必须,家里四季必有鲜花。她爱朋友,喜欢邀请他们来家里作客,亲手为他们烤西式蛋糕,烧重庆菜,与童年的小伙伴多洛丝成了一生的闺蜜。她还爱故乡,一看到电视里有重庆的报道,就睁大眼睛。她甚至还去学习绘画,为了画下记忆中重庆的样子。

四,一生奋斗,只为回到童年的家园。

母亲晚年想回成都,却囿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意。她在84岁那年神奇地预感到时日不多,就为自己设计了墓碑:中间是她的中文名字彭廷文,四周是一圈稻花。她说她童年成都家里的大宅院就是这样,周围都是稻田。现在她不能落叶归根,就让名字在稻花中长眠。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床头柜上母亲的照片

安娜跟母亲一样,越到晚年越思乡。早年在重庆的生活情景,像电影一样,总在她眼前一幕幕回放。孩子们回家,她跟他们讲自己的重庆往事。他们好奇而不解的目光让她决定,要把这一切写下来,让孩子们记住他们的生命之源。

她在七十八岁这年开始动笔写这本书,感觉每一行文字都是我迈向故乡的步履,尽管笨拙,却让年老的我踽踽而行,一步一步终于重返远方的家园。德语版出来后,她希望它被翻译成中文,在成都或者重庆出版。成都是我妈妈的故乡,我要让这本书载着妈妈的灵魂回乡,帮妈妈实现她想落叶归根的愿望。重庆是我的故乡,我也想让自己的灵魂跟随这本书重返故乡。她在电话里对我说。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汉娜现在的家。

 在汉娜家的最后一天,我们一起在她家前面的草坪上散步。蓦然回头,我望着她家的大房子,仿佛看见当年重庆的彭家院子。那也是这样的长方形,一楼一底,坐落在几级台阶上,带偏房,前面有宽阔的大坝子。难怪她说,她对这房子一见钟情。这里位置偏僻,房子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需要大修。但她就是喜欢,一到这里就不想再离开。后来她用了三年时间来维修和装潢,投入的费用比房价还高。我想,也许她当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她是在不顾一切想要回到童年的家园。

《汉娜的重庆》专访:重庆女儿傅安娜的传奇人生

此文首发于2020年11月27号的重庆《新女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