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也有小环线 :)
西安(秦岭北)--柞水--旬阳--安康(秦岭南)
正如《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那样,中国最美的山与湖几乎都在西部。来自东部的人经常会折服秦岭的山水,一地一景,一步一画,而来自西部的人们却从不说秦岭的景色如何秀美,也仅仅是对华山的西峰感慨一下,当年解放军如何拿下这样的天险。
在气象学家眼中,秦岭是中国南方北方的分界线,北方寒冷干旱,南方温暖潮湿,都是因为秦岭;在生物学家眼中,秦岭是动植物的宝库,有着野生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珍贵的动物;在地理学家眼中,秦岭是南北分水岭,一场大雨分水岭北边的水流入黄河,分水岭南边的水流入长江...在生活在西安的我们的眼中,秦岭是天然氧吧,逢个周末都要到秦岭里去“吸氧”,对秦岭的秀美已经非常麻木了。
然而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大雪让巍峨的秦岭北坡比往常更加挺拔。常常看到驴友讨论徒步穿越雪山,你知道驴友们谈论的,中国最东部感受雪山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在位于秦岭的终年积雪的太白山。
组图1:
雪中秦岭
拍摄时间:2008年2月10日
拍摄地点:秦岭北坡 太平峪

这张图很能表现秦岭南北的景象,如图中地图所示
西安位于秦岭以北30公里,安康位于秦岭以南。
秦岭北坡是以小麦为主的农作物,而秦岭南坡的汉阴已油菜花遍地开了。

陕南小镇旬阳

秦岭南麓--漂亮的油菜花

秦岭北坡俯视,我在感受摄影和秦岭带给我的乐趣。
地理学家认为秦岭和淮河把中国分成南方与北方,但站在淮河边上,你很难看出两岸景观有南北之分,因为淮河作为分界线是中国南北过渡带之间的一条虚拟线,但秦岭就不同了,在中国的中心和中部,秦岭这座大山东西这么一横,山南山北的景观就骤然变了。
秦岭的主体在陕西。陕西的自然环境可以由秦岭为界划为三大区域。秦岭以南为陕南,秦岭北面是由渭河冲积而成的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再向北,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陕北。秦岭东西横亘,挡住了由东南往西北从太平洋吹来的季风带来的水汽,使秦岭以北气候干旱,黄尘飞扬,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是其典型的景观,而秦岭以南则降雨丰沛形成一派江南景象。黄土高原给人以苍凉和贫瘠的感觉,但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四川盆地则完全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和恩惠,是秦岭挡住了北方频频南下的寒流,造就了汉中盆地和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的富裕。
据气象学家林之光研究:在冬季,每当来自北方的强冷空气把霜冻区一直推进到位于热带南海之滨的广东时,由于秦岭的屏蔽,远在广东之北800多公里的四川盆地竟可以无霜无冻,因此秦岭使四川盆地成了一个远离霜冻之害的比南方更南方的大暖盆,这就是秦岭的贡献。假如没有秦岭,黄土高原将南扩,四川盆地将被黄土所填满;假如没有秦岭,就没有天府之国——四川。
如果仅从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和文化的统一性,尤其是从行政管理的效率考虑,陕西与四川的省界以秦岭的山脊为界,最为合理,但历代统治者偏偏让陕西的南界跨过秦岭,把自然和文化性质属于南方的秦岭以南的汉中盆地划归陕西。如果说陕西的版图像一个跪射的兵马俑,那么陕南的汉中就像是兵马俑伸进四川的一只脚。
这只脚很有说法,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划分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原则:用犬牙交错的边界防止地方割据和独立。四川盆地四周大山围合,盆地内土地膏腴、资源丰富,极易脱离中央而独立,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之说。如果以秦岭山脊为界划分陕西与四川的边界,无疑有助于蜀的割据,因此历代的统治者都要跨过秦岭,让陕西向四川伸进一只脚。尽管越过秦岭,管理秦岭之南的汉中,行政成本很高,但统治者也不愿把它交给蜀来管理。
统治者出于控制蜀的意愿将陕西的省界推到了秦岭之南。但这一举措客观上造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陕西一省之内包容了中国南方和北方两种不同的景色。
同样是河流,秦岭之南的汉江因两岸植被繁茂,土地侵蚀弱,泥沙含量小,因此水碧若玉,装入瓶中,可直接做矿泉水饮用,因此南水北调要调汉江的水去北京,这一带已成为北京的水源区。而秦岭之北的渭河却浊流滚滚,胜似黄河,这是秦岭南北河的差异。
秦岭南北的动物差异更大。秦岭之南,有专吃竹叶的大熊猫、有离不开水田的珍稀鸟类朱、还有羚牛和金丝猴,而秦岭之北,却见不到这些动物的踪影。
陕南多茶园、橘园、稻田,而陕北则多苹果园、枣园、麦田……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南北差异:譬如在饮食上南稻北麦、在交通上南船北马等现象的确在秦岭南北存在。
因此,中国之内没有哪个省能像陕西那样集南北景观于一身。在中国,你想体会南方与北方的不同、看南方与北方景观的差异,那么到陕西去,更具体地说,穿越秦岭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