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丽江是一片美丽的地方,经常使人魂牵梦绕。我曾多次到过丽江。
我第一次到丽江距今已半个世纪。1956年6月初我们到了鹤庆,百里外举目即见的玉龙雪山令人神往。但公路刚修通不久,鹤庆到丽江没有汽车,路人稀少,我们走了一整天才到达丽江。沿途鹤庆坝子众多的龙潭迭出递现;邱塘关一带山不算高,路边的石墙基址像在展示历史的篇页;小河上的石桥体量适度,装点着丽江的原野。夏天有幸看雪山,我还是第一次体验。黑龙潭是欣赏玉龙雪山的最佳位置,峰拥雪洼的痕迹清晰可辨,天上的雪和水中的雪相映成趣。逛丽江城是一大乐趣,街巷弯曲错杂,流水傍街穿巷,街与街几乎相似,巷与巷又各不同。我迷路了,难得遇到两位纳西族老人,我的话她们听不懂,她们的话我也茫无所知。街上,有身着羊皮披肩的纳西族妇女手挽手边唱边跳。石板路很窄,她们的队形又常变化,路人不易通过。大概我看呆了,发现她们的队伍前面只有我一个人时,赶快夺路而逃。我们住的专区招待所,是城中一院结实的木结构建筑,楼上楼下都住人,天井是五面石砌筑的,厨房等附属建筑在大院后面。饮食以麦面为主,令我这吃惯大米的人有些意外,米饭仍有供应,但吃在嘴里觉得满口粘,馒头略带黑色,但越吃越香,从此我也对面食产生了兴趣。食堂的师傅说,丽江过去都种麦子,水稻是后来才试着种的,丽江的水土适合种麦子。这种说法在我的经历中得到了印证。街边的丽江粑粑又好吃,又便宜,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小吃。丽江的朋友介绍说,进藏的商人或朝山者都喜欢带一箩丽江粑粑上路,作为每天的主食,一直吃到拉萨都不发霉也不会变硬,十分方便。这却是一个好办法,我们离开丽江时,买了几个丽江粑粑带在身边,鹤庆坝子太大,远远看得见城墙却老走不到,幸得丽江粑粑充饥提气,完成了我们这次丽江之行。
我最近一次到丽江是2004年的10月,应邀主持“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丽江的变化让人吃惊。去时清晨乘火车离开昆明,下午在大理顺利换乘到高快客车,当天就抵达丽江,回程乘飞机返昆只用了40分钟,交通大为改善。会后,应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杨毅教授邀请,给青年教师讲《我怎样做大学老师》。该校占地500亩,依山涵水,花木生香,传统民居式的新建筑错落有致,图书设备及生活设施齐全。丽江现有旅游文化学院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多个省的数千学子在此接受高等教育,文化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街上商铺毗连,游人如织,其中包括大量的外国旅行者,滇藏贸易的重镇一跃成为国际瞩目的旅游目的地,人气越来越旺。丽江在发展,丽江的变化使人欣慰。
丽江也有不变的内容。漫步在古城内,弯曲的街巷,错落如画的街檐,光亮的五花石板,斑驳的各式古桥,穿街过巷的潺潺清流,皆恍如昨日。晚上,四方街人如潮涌,纳西族妇女的舞姿依旧,似乎仍在踩踏着50年前的节拍,游人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越跳越热闹。黑龙潭得月楼仍是给玉龙雪山照标准像的好地方,但人们对神山的眷顾在扩大,新建的屋舍或街巷都尽量选择雪山作对景。丽江的秋日天气晴好,不管清晨、傍晚或皓月当空,神山的倩影魅力无穷,人们总希望在心底和神山对话。雪山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大家竞相登上4000米高度,与千年冰雪亲密接触。被尊为北岳的玉龙雪山别来无恙。丽江在固守,古老的丽江让人释怀。
其实,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文化传承既应该固守,又需要发展,更少不了交流。在以“徐霞客与丽江”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徐霞客与木增的交往被视作汉族与纳西族友谊的象征,传为佳话。明代能踏进邱塘关的人屈指可数,徐霞客是第一位不远万里亲履丽江的内地名士。《徐霞客游记》是明末以前外地学者私家著述中记载丽江事迹字数最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它把木氏土司鼎盛时期的情况全面地介绍给世人,并流传到现在。徐霞客在丽江的半个月,为木增的《山中逸趣集》撰写跋文,为《云薖淡墨集》校雠、编类,为木增的儿子评文并写范文,还写信为木增邀请内地名士。徐霞客为传播中原文化尽心尽力,“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圆满完成了一个中原文化使者和木氏家塾名师的任务。后来,他又应木增邀请创修《鸡山志》。木增对徐霞客的热情邀请和盛情款待也让大家感动。派专人到鸡足山远道迎接徐霞客,特许他跨进“远方来者必止”的邱塘关,设盛宴以“大肴八十品”为他洗尘,安排他参观私密性很强的解脱林南冈上的木增别墅和漾西的木家院。最难得的是在霞客双脚致残、仆人逃走的危难时刻,木增派人用滑竿把霞客护送回家,使徐霞客圆满完成了晚年万里西游的夙愿。有的学者说,假如没有徐霞客,今人无法获知300多年前的丽江和木氏土司的盛况。又有的学者说,假如木增不派人护送,徐霞客可能客死他乡,人们可能永远看不到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这些似乎都是巧合,但汉族和纳西族亲如兄弟的友谊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数不清的隆情厚谊,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采的文化。我有幸读到纳西族作家和汉中的电视连续剧剧本《木增与徐霞客》,感人至深。纳西族学者夫巴详细调查了解脱林的历史和现状,落实了解脱林的建筑布局,他提出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的意见获得大家的赞赏和支持。木府已经修复,木府门前大照壁上的点睛之笔,正是徐霞客所记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当中外学者踏着红地毯,登上议事厅,聚会于万卷楼,品尝于宴会厅,古城博物院院长黄乃镇先生深情地说:在木府召开“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具有特殊的含义,我们是“还愿”,了却当年徐霞客未能实现进入木府的愿望。丽江市徐霞客研究会也设在木府,研究会的成员全部参会,提交论文15篇,木氏土司第34代嫡孙木光在会上发言,表示对参会学者热烈欢迎。
在徐霞客考察丽江300多年后,近100位徐霞客研究的专家齐聚丽江,美国、韩国的学者甚至漂洋过海而来,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聚会,成为丽江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是丽江徐学研究的里程碑,它不但总结过去,展示现在,也开拓未来,其深远的意义将会逐步显现。丽江研究徐霞客的学者发展到老、中、青三代,整体出阵,气势不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近日喜读《徐霞客与丽江》书稿,正是这次学术研讨会滋润出的新成果。作者杨林军也参加了这次盛会,他以徐霞客研究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基础厚,起点高,勤于钻研,善于思索。丽江的徐霞客研究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杨林军君的学术生涯亦未可限量,祝他一路走好!
朱惠荣
二00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http://s5/mw690/0019qkRzzy7lNL94q327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