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培根随笔》谈父母与子女

(2012-02-11 19:29:26)
标签:

培根随笔

父母与子女

辛苦变甜

不幸更苦

生的忧虑

死的记怀

父之教

云白

分类: ▲点金杂感

读《培根随笔》谈父母与子女 

http://s15/middle/3ee80178gb8afce972d8e&690


【原文】《培根随笔》七、谈父母与子女

 

    父母的欢乐藏而不露,他们的悲哀与恐惧也是这样。欢乐他们无法说,悲哀与恐惧则不肯说。子女使他们的辛苦变甜,也使他们的不幸更苦;子女增添了生的忧虑,却减轻了死的记怀。传宗接代是动物的通例,而名声、德行和功业则为人类独有。人们一定看到,丰功伟业总是出自无儿无女的老绝户之手,因为这种人力图在他们肉体的形象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表现他们精神的形象,所以没有后代的人反而最关心后代。创立家业的人对子女最纵容,因为他们把子女不仅看做家族的传承,而且还看做事业的延续;所以他们既是子女,又是造物。
   

    父母疼爱子女时往往厚此薄彼,有时候心眼偏的没有道理,尤其是母亲。正如所罗门所言:“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人们一定看到,有的家里儿女满堂,老大老二深受器重,老小备受娇惯,居中的几个好像被父母遗忘,然而事实往往证明他们最有出息。

 

    父母对孩子的零用钱抠得太紧,必生祸患。这样做使他们变得卑贱,学会投机取巧,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日后手头宽裕时,更会放浪形骸。因此当父母的权威用在严管子女,而不是严管钱包时,才有最好的结果。

 

    人们有一种愚蠢的作风(父母、老师、仆人都是这样),就是挑动年幼的弟兄争强斗胜,结果成年后往往兄弟失和、家庭不安。意大利人不大区分子女侄甥或近亲。只要同居一族,纵然不是亲生子女,也无所谓。说实话,在性质上,这大体是同一回事。由于血缘使然,我们有时会看见某个侄子或外甥更像叔伯,舅舅或是别的亲人,却不像他的生父。

 

    父母打算让子女做何种职业,走什么道路,应趁早选定,因为小时候他们的可塑性最强。父母不必太拘泥儿女的爱好,别以为子女最爱做的就一定能做得最好。当然,如果子女的爱好和天赋非常突出,那就最好不要横加干涉。不过一般来说,这句格言讲得很好:“选择最好的,习惯会使它变得轻松愉快。”

 

    小弟通常很幸运,但很少,甚至从来没有因为兄长被剥夺了继承权而走运得福。
 
【摘要】

    世界上有三种伟大的感情——亲情、爱情与友情,然而从你生命的最初,到你长大成人,到你成家立业,有种感情都会随时随地地伴随你,那大概只有亲情了吧?

【笔记】

    为人父母者爱把喜乐忧惧都藏在心头,因为有些感受不能说,有些则不愿说。子女可使父母的辛劳苦中有乐,但也可使父母的不幸加深。

【体会】

    培根的话非常准确会把握了为人父母者的心结,天下所有的孩子若是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怕是能早些懂事了。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对于孩子的缺点,父母往往是既无可奈何又讳莫如深,而对于孩子的优点和成绩,父母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夸大和颂扬,唯恐天下人不知。此皆人性之弱点。

    爱孩子靠天性足矣,教育则既是一门学问,又得靠父母本人的修行。

【另注】

    在几乎人人尽知的童蒙读物《三字经》中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话,按通俗的解释意为;做父亲的如果不去教育子女是有过错,而教育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其实这段话的本意是:做父亲的不送孩子去受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不好,是老师的懒惰。而不是,不亲自教育孩子是父亲的过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