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河北诗选》的出版答记者问
□郁 葱
1、您主编《河北诗选》(1978——2011)的初衷是什么?在年度选本和区域性民间诗歌报刊浩瀚云集的当下,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郁葱: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的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过一部《河北诗选》之后,已经将近四十年没有编辑出版《河北诗选》了。这四十年恰好是中国诗歌大变革的时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几乎是翻天覆地。而且四十年要出现多少年轻的诗人啊?你想70年代的时候,连我们这批诗人才刚刚启蒙。为了总结这几十年河北诗歌的创作发展和成就,所以编辑一部新的《河北诗选》就成为当务之急。当然在建国五十周年的时候,我曾经主编过一部《河北50年诗歌大系》,那是一部资料翔实,诗人阵容齐整的著作,堪称一部“河北新诗史”,但毕竟又过了十几年,应该再继续补充完善了。大家都知道河北被称为“诗歌大省”,而《河北诗选》的出版使得河北省有了一部与这个称谓相称的诗歌选本。
2、该选本的编选特点有哪些?每个年龄段的诗人又有哪些特征?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作品?
郁葱:《河北诗选》集中系统地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北诗歌发展的走势和整体格局,记载了诗人进步的足迹和诗歌跨世纪的成就。全书收录了119位诗人的330首近作或代表作。诗人包括三部分:出生于20世纪40、50年代至今仍葆有旺盛创作力的年长或中年的诗人;出生60至80年代正值创作黄金季节的大批青年诗人;还有一些“90后”的诗人。我没有仔细算,但70年代以后出生的诗人比例起码占到了一半,而且我们尽量使自己的编选思路独特些,比如诗人排列以年龄为序,出生年月较小的排在前面,这种编排,毫不掩饰的体现了编选者对年轻诗人的依重和对诗歌未来的企盼。即使这样,《河北诗选》出版后,我们还是发现有一些应该入选的青年诗人遗漏了,这让我内心一直很内疚。
3、《河北诗选》目前是否上市?市场反响如何?
郁葱:书店里有销售,这类选集大家购买基本是为了留存资料,销量不会太大,但在当下这种状态中,我已经很满意了。
4、该书出版后,文艺评论界有哪些声音,如何评价?
郁葱:《河北诗选》出版后,我所敬重的理论家苗雨时先生很快写出了评论文章“在历史的风流中蓬勃生长的燕赵诗林——评1978—2011《河北诗选》”。他指出:“郁葱是有智慧和眼光的,这次编选《河北诗选》,以大篇幅、多页码,倾力推举出一大批从网络上起步的青年诗人,点一些我在网上熟悉的诗人:东篱、吕游、桫椤、唐小米、郑茂明、赵素波、隽土、孟醒石、红莲、施施然、郭建江、古柳、阿平、素心明月、夜子、朵儿、唐棣、梧桐雨梦等等。他们入选的诗作,都有较高的品质和水准。遴选,是鉴赏,也是评判;是认可;也是造势。这一项诗歌工程,不仅体现了诗人博大包容的襟怀,似乎也寄托了他的诗歌理想。
总结河北诗歌,应该说,它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绩的。30年的发展,构成河北当代诗歌上重要的一环。其经验是;诗歌已由工具性转化为主体性,从个人主体深潜至生命意识,因此实现了由‘回到人本身’而‘回到诗本身’,从形式技艺而进到语言本位。这使诗歌获得了本体意义上的真正自觉。然而,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我们的诗歌经历了80年代和新世纪两次高峰,但真正的辉煌远未到来。而且,更需要看到,目前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语境,并不利于诗歌的生长与繁茂……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的风潮下,物质挤压精神,由此造成了灵肉分裂,价值失衡,人性异化……。人的生存困境导致了诗歌写作的困境。而诗歌的‘哲学贫困’,使它不能担当起现代文明构建的历史责任。它面临着一个又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诸如,个人担当与社会道义,物质享受与精神超拔,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以至个人经验与人类智慧,求真意志与人格真诚等等,这些都是诗歌现代性建设中的题内应有之义。这些问题的破解,标示了一个现代诗人必须抵达的精神高度,也昭告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艺术的历史使命。”苗先生关注河北诗歌几十年,他的见解我是很在意的。但说句实话,我写与编,都很固执,包括我自己写的文字出版的诗集,都是一些朋友读后有所感而写的评论,给我反馈更多的还有我的编辑同行们和诗友们,我注重的是他们的声音。正如诗友水色烟紫所说:“不难相信河北诗歌在中国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还有的外省诗友在我的博客里留言:“河北诗人真的好幸福。”虽然我知道河北的状况未必是这样,但起码我还是从这些温情中感受到了幸福。
主编一部这样的著作要付出很大的经历和财力,这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付出,很艰难的。但事情总要去做,我这些年看人的标准有一个尺度:做不做事。我在这个位置上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不是我的性格。做了事,自己心里也踏实。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我们编辑部的同事们在《河北诗选》出版过程中付出了很多辛劳,非常感谢他们,也感谢诗人、书法家旭宇先生。
5、作为一家大刊的主编,放眼全国,您如何看待当代河北诗群的创作概况?
郁葱:河北诗群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伏。表现在诗人状态上和作品上都是如此。很长一段时间,诗坛的一些现象都与河北无关,这一方面说明河北诗人沉潜的气韵,也说明了河北诗人的老化。我觉得这种状态在最近这些年改变了,作品不单一了,多元了。我一直不愿意归纳某一地域的什么“创作特色”,那会对年轻作者造成限制和涵盖。历届河北青年诗会上他们的发言,已经显现了个性、自由,多元的创作趋势,这非常好。我做编辑这么多年,一直有一个理念,我不大善于从某个地域或者某个年龄段的诗人们的创作中寻找共同,像什么“燕赵诗风”之类,我总觉得,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是最自由、最个性化的思维活动,我宁愿在诗人们的创作中更多地寻找它们的差异和不同。河北省一直有一批相对成熟的诗人,40年代、50年代、60年代出生的诗人有些都很优秀,但我看重青年诗人,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的个性,《诗选刊》不遗余力的推出新诗人,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很大规模的“河北青年诗会”,我毫不掩饰地说,就是为了改变河北诗歌给人的固定思维模式,就是为了把青年诗人推到前台,就是为了给他们在更大范围里产生影响制造条件,就是为了再点燃一下年轻诗人们的活力和激情!这使得近几年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衡水等市青年诗群崛起的很迅捷,我想这些事情如果持续的做下去,对河北诗歌发展会有质的影响。
6、近年来《诗选刊》力推新人,对繁荣当代诗坛做出了重要努力。特别是“中国年度诗人、先锋诗人奖”、“中国诗歌年代大展”、“河北青年诗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三大品牌活动。相对于大多数刊物注重名人名家,而贵刊一直注重新人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种甘为“铺路石”的精神有无得不偿失的感觉?如何平衡新人和名家的关系?
郁葱:像苗雨时先生说的那样,在编辑事业上,在《诗选刊》上,寄托了我的诗歌理想。《诗选刊》在编辑思路上一直注重策划,注重发现新诗人,注重求变。这些年我们用大篇幅推出6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诗人,推出民间诗歌报刊和网络诗歌,推出博客诗选,并策划一些经典性的栏目,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超前的准确的,以至于一些诗歌刊物原封不动的把我们的栏目和编辑方式端去了。我们觉得这很好,起码说明了《诗选刊》的引领作用,但有一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编辑和策划的思路,这个你可端不走,而且我们一直求变,每年都会有新的想法,“微调”一下刊物的面貌。我们尽量做到新诗人一定很快在《诗选刊》出现,而且是大篇幅的出现。发现新诗人对我们说来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而且成为一种习惯。
如同你所说,“中国年度诗人、先锋诗人奖”、“中国诗歌年代大展”、“河北青年诗会”,已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三大品牌活动。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坚持、积累的结果。成为品牌就会更多的被诗歌界瞩目,这会使我们更在意的把这些活动搞好,因为它在验证着一个刊物的精神高度和深度。
当然,《诗选刊》毕竟是“选刊”,我们更多的篇幅还是选发各个诗歌报刊、网络、民间诗歌报刊发表过的作品,我们的编辑方针是“先锋、经典、多元”,这其中“经典”占的比重很大,我指的当然是某个阶段的相对经典的作品。“经典”和“多元”也不矛盾。《诗选刊》编辑的时候不大考虑“平衡”,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诗人,有好诗就选发。当然如果是《诗选刊》评奖,我们在水平相近的情况下,还是向年轻人倾斜的,这也是我们这些年来一以贯之的做法。
谢谢!
2011年11月26日
注:《河北诗选》 郁葱主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1年7月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