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郁葱诗歌的评论(十二)

(2011-05-16 15:36:50)
标签:

2011年

郁葱

诗人

诗歌

评论

文化

分类: 诗歌赏析

有关郁葱诗歌的评论(十二)


    这些评论文章有的写作于一个多月前,有的写作于十几年前。虽然我没有把他们推荐给哪家刊物发表出去,但这些诗友的好意和他们的好文字都一直在我的内心。感谢他们也祝福他们。

 

王柱山:最真切的生命感悟——诗人郁葱诗歌《那时你老了》
张学梦:抽象性•形式主义与哲理——郁葱诗歌印象
吴新宇:哲思与诗情——郁葱诗集《世界的每一个早晨》读后
王冷阳:郁葱,穿越尘世的钟声

 

王柱山:最真切的生命感悟——诗人郁葱诗歌《那时你老了》
 
    诗歌是用来抒情的,好的抒情语言能感动世界。诗人郁葱诗歌《那时你老了》以饱蘸的感情,独到的思维和流畅的气韵把未来想象的真切而富于沧桑的静美。
    “我想在一个瞬间,翻过许多页码”诗人神思游走,想象穿越时空的那一瞬,把有序页码的时光抛过去的情景。那时的你会是什么样子呢?诗人说“如我们见到的许多疲惫的影子”是啊!岁月不饶人,老年的你烙上了岁月的痕迹,那种被岁月压垮的身躯模糊又沉闷。这种影子是众生生活状况的折射。
    第二节,诗人由诗题开掘诗意。“总在不经意中回忆着”‘不经意’一词用的很好,有不由自主的意味,这是老年人惯有的特征。“许多覆盖在生命短草上的时日”回忆往事,那些忙碌的浸染着生命色彩的日子最令人难忘。‘生命短草’,比喻贴切,生命如短草,荣枯相随。覆盖在生命短草上的日子历历在目,一句温暖关怀的话,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一首绵延蕴藉的诗都勾起了诗人的回忆。静下心来,过去一直没放在心上的瞬间也进入了记忆,这是令人欣慰的。
    诗人进入了未来场景的描述,那时的自然界会有另一番景象。永恒的太阳也会多撒一些余晖,绿色的生命也会更加苍郁,喧嚣的夜晚会变得平寂起来。所有这些变化多少令人惆怅。而经历依旧,诗人仍然要过平常人的生活,那熟悉的生活节拍仍然在左右着诗人的生活。变化的与照旧的形成对比,变的只是客观现象,不变的是诗人诗意生活的轨迹。“步履蹒跚时,你看到那么多曾属于自己的鞋子”老之至,踯躅的步子再也没有年轻时的矫健,那些曾属于自己的鞋子已经成为陈迹。“照片上的容颜,如同背景中熟透的苹果一样不可采摘”人老了腿老了,容颜不再青春。翻出旧照,曾经靓丽的容颜已定格在历史的画布中,诗人说像背景中的熟透的苹果那样诱人,可望而不可及。
   “再没有了难以消解的夜/那时没有了充盈,没有了叫喊/没有了充满热望的火焰/没有了湿润的唇/没有了淹没血液的激动和盼望” 诗人连用几个‘没有了’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人老了,睡眠少了,黑夜不再难熬;人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自得;人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燃烧的激情;人老了,干燥的嘴让唇变的笨拙起来;人老了,没有了年轻时的血性方刚,也不再有憧憬。诗人含蓄隽永的文字充满哲思。
    人变老了,老了的不只是容颜,还有声音、器官和对事物的感受力。老了的声音失缺了高亢变的平静起来,平静的声音回应着微弱的心跳。人老了,思想意识有时也变得模糊,“那时你总在想:身边,是谁的呼吸”自己的身旁好像多了一个人,因为你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正在考量。那个呼吸的是谁呢?是与自己共命运的那个他吗?
    在你变老了的时候,那些曾经年轻的人事都在变老,这是生命的规律。“你会说:那时的痛、缺憾、甚至背弃”人老了,不再计较得失,不再注重毁誉,一切都泰然处之,一切都觉得美好。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啊!“曾经随意丢掉的那些夜晚/如玑珠一般从指缝间轻而易举的滑落”放松的心把暖流传到张开的手掌上,曾经没有珍惜的夜晚时光回想起来弥足宝贵。诗人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来说对过去时光的留恋。
    前几节是诗人对未来自己老了的切身设想,是诗人与未来自己的一次对话。那么最后一节诗人由己生发出去,提及另一些人和另一些生命。诗人没有停留在小我的天地,而是观照了其他的生命。其他的生命也遵循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律——也同样老了。
    这首诗以那时你老了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展开想象和联想。让我们在细腻透明的文字中感受诗人生命达观的思想,感谢诗人对生命进入垂暮之年的经典诠释。
   

    2011年3月9日
 
附:郁葱:那时你老了


我想在一个瞬间,翻过许多页码
那时的你,如我们见到的许多疲惫的影子
那时你老了
 
那时你老了
总在不经意中回忆着
许多覆盖在生命短草上的时日
一些语言、一个场景、一首诗
一个你一直忘记,却又突然回忆起来的瞬间
 
阳光不同了,绿不同了,夜晚不同了
而经历依旧,你熟悉的旋律依旧
步履蹒跚时,你看到那么多曾属于自己的鞋子
照片上的容颜
如同背景中熟透的苹果一样不可采摘
 
那时你老了
再没有了难以消解的夜
那时没有了充盈,没有了叫喊
没有了充满热望的火焰
没有了湿润的唇
没有了淹没血液的激动和盼望
 
那时你老了
平静的声音传到你细微的脉搏
远去的是谁,走来的是谁
那时你总在想:身边,是谁的呼吸
 
那时你老了
那曾经年轻的都在变老
你会说:那时的痛、缺憾、甚至背弃
都多么的好
那时灼热的手是张开的
曾经随意丢掉的那些夜晚
如玑珠一般从指缝间轻而易举的滑落
 
那时你老了
而另一些人和另一些生命
也同样老了


张学梦:抽象性•形式主义与哲理——郁葱诗歌印象

 

   
    感觉和意象向来被推崇为诗歌的王与后。但感觉与意象并非就是一切。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变革,构成诗歌秩序的要素似乎也是变化不定的,在具有某种先锋性的青年诗人群落中,郁葱显然是个怠慢这王与后,并试图进行超越性疏离的诗人。他似乎是在自由主义的处置诗歌诸因素在诗歌体系中的作用。
    读完他近来连续出版的诗集《生存者的背影》、《世界的每一个早晨》、《郁葱爱情诗》后就会发现。他诗歌创作的基本倾向是对营造形而上空中花园的偏好、在题材上,他侧重那些具象边界模糊的事物。他很少滞留在一个具象的窠中。他不是借助些具象的闪烁陡然抽象到形而上的高度,就是以形而上的姿态俯瞰和关照具象世界,再则,就是主观设置自己形而上命题的载体。郁葱创作心理机制上的抽象性倾向,使他的诗歌在总体上定位于雪线之上。他特别偏好关于人生感悟的客观化和一般性话语。诗人的这一审美取向,削弱了诗歌意象的鲜活的可感性,委屈了官能的需要,稀释了内涵的凝聚。但反过来,似乎也扩大了他诗歌的外延,在其诗歌内蕴模糊空泛的同时,增强了内蕴的弥漫性。
    不言而喻,诗人的这一倾向是有悖于诗歌常识教条的。是对诗歌王与后的有意怠慢,冷落与疏离,也许诗人的这一“疵点”正好反映了一个现代诗人的现代性思维特征:即感觉的超官能性和一个主动置身于无边无沿和终极问题诘问的思者的自由取拾。

   
    正像抽象派绘画一样,野兽主义的或立体主义的对真实物象有肢解变形,使形式成为最突出的东西。郁葱诗歌对形式的骚扰和对形式可能性的探究也是十分明显的。这既是他那形而上抽象思维的必然代价,也是必然结果。
    诗集《世界的每一个早晨》的卷首诗《边缘》和后记《历程》非常典型地展示了郁葱诗歌的形式主义特征:
“我们在某些时候/有着不可言喻的经历/比如我们身处某种氛围/便变得不由自主。/比如我们失去了某种浅薄的平衡/便若有所失/我们时常被一种惯性推动/这种惯性常让人不能自己”(《边缘》)。
    “一个人的历程/便是一群人的历程/行为是一种程式/世界平静时/思维便纷繁/一个人付出的代价/便是整个世界付出的代价/代价不大时,人们喧嚣/代价过大时,人们沉默”(《历程》)。
    在这里,诗人谈论的,并非具体事物。这是一些大话题。是对许多事物的一般性抽象,是对抽象事物的形而上感受。是些边界不清,但很厚重,很有纵深感的思绪。为了容纳这样的大话题,诗人显然忍痛牺牲了诗歌语言的感性色彩,并极力拉抻语言词组的韧性,也包括他有意使用那些原本缺少感性色彩的词汇。
    如“历程”“行为”“惯性”“代价”“程式”等等。同时,为了容纳这样的大话题,诗人反复采纳悖论和两歧性思维模式,以增加诗句的内在张力和扩展诗句的外部边疆。这一链索式追求的结果,使他的诗歌符号系统显然颇为空灵、飘忽、费解、不可捉摸,抽象、干硬、缥缈和带有玄学味道。且一些诗节和诗句,颇像一些隐语、符咒,卜辞和谶语。
    “倘若某个空间中/语言成为真理/真理便退避三舍/剩下的便只有/漫无边际的复述/大彻大悟的人们便说/世界,只是自己”。
    无法明确知晓诗人说的是什么具体想法和事物;或者,我们只能主观地臆测或解读。因为在这些诗行中,裸露的,是语言的外壳和形式的稀疏的围栏。
    这样,意义有所流失,但也给意义的再生留下了空间。

   
    郁葱是位公开坦言崇尚理性的诗人。他的诗中常常突兀地出现奇谲的警句,令人过目难忘。譬如:“得到爱情,只需一瞬/忘却爱情,需要一生”。“女人为世界承受男人/男人为女人承受世界”等等。其实,郁葱诗歌智性因素的存在,主要并不表现在他的诗句道出了多少哲理,而在于他那一贯的哲理性态度和哲理性视角。郁葱的许多精彩篇什都是直接阐述哲理感受的。即使是在《郁葱爱情诗》中,那些以描写爱情为主题的短章,其格调也不是单纯浪漫的抒情,而似乎更像是对爱情的冷静的思辨。往往可以感觉到抒情主体自我的分裂,一个在主观地歌唱、一个在客观地审视。在那首《风声雨声》中,诗人是这样描写初夜的:“这是最初的/无边无际的午夜/生的浪漫和死的浪漫相汇相融/其实仅一滴雨声/便足以摧毁全部单薄的意志/我们心甘情愿被风雨剥蚀/直到被重塑成/另一种完整”。这节情诗所传达的冷峻、苍凉气氛和深邃的哲学意味,可以说在抒情诗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
    郁葱是对时间敏感的诗人。在他的大话题中,他谈论最多的是时间、时序,特别是瞬间与“结局”。诗人把人的存在问题放到无情的时序中去感受。并把个人事件放在无边无沿的时空和无解的终极性探究中进行思考,这就使他的诗歌在总体上笼罩上一种颇似宇宙意识的苍凉氛围。给人一种沉郁和茫然的感染。在这种氛围中。即无边无沿和终极性思辨中,人是似乎看不到参照坐标的;同时,诗人软弱无力的个性定位似乎也形不成坐标。从这个角度讲,郁葱诗歌中的具体哲理的形象是不清晰的,是软性的,易于蒸发的。因为那些哲理显然处在一种消解性环境中,同时其自身内部并存着自我否定的元素。
    因此,郁葱诗歌就其意义内涵来说,他向人们提供的,与其说是些哲理条目,倒不如说是向人们呈现了一种哲理性的生存状态。这种状态,或隐或现地包含着某种先锋诗歌的成份。
    抽象性,形式主义和哲理,这些从诗歌常识角度看来颇有争议的判断词语,构成了郁葱这三部诗集的特征。郁葱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诗歌一般意义上的完美和优秀,而在于他的独特性,在于他的独辟蹊径,和他的实验性,在于他那形只影单的孤独。
    一座山有两个坡:阳坡和阴坡。郁葱似乎是个想从阴坡爬上顶峰的登山者。

    1994年4月5日

 

吴新宇:哲思与诗情——郁葱诗集《世界的每一个早晨》读后

 

   诗歌是人类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极限方式,她之所以高踞文学艺术的顶峰,就是因为她的存在与发展,典型地反映了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探索与把握。承担这一使命的诗人常常集冷眼和热血于一身,融智慧和胆略为一体。他们热爱真理,又不被真理所缚,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追求,郁葱的作品正是反映了诗人的这种精神。“行走本身便是归宿/便是活着和再活下去的一种祈盼”(《行走者》),这里的行走者形象既是诗人,又是哲人,就像《离骚》中上下求索的那位诗人,倾泻而下的情感瀑布起源于崇山峻岭之上对纷纭世相的俯瞰。由于诗人胸襟开阔,即便是写给妻子和女儿的作品,也没有拘泥于儿女私情,字里行间渗透出的大悲悯,令人怦然心动:“其实一滴泪滴落的时间/需要好长好长/从一颗心到另一颗心的路途/常是遥远之外的/另一种遥远”(《等待》),“我们为你起好了名字/那个名字充满了世界上/最迷人的声音/红色的薄裙飘飘逸逸/是你留给喧闹人世的/最初风景(《想象中的女儿》)。
    诗人用情感来做诗;而情感的后面,总是站着坚定的理念。郁葱是位沉郁而冷峻的诗人,他用自己丰富的思想实感和深沉的生命体验,把在哲学家那里诘屈聱牙的想象理性,——解释,溶化在诗歌的水中,“当你面对今天的时候/你只面对着父亲/而面对今后许多丰满或干枯的日子/你便只能见到父亲的背影了”《儿子和父亲》,还有这比体会海德格尔“生命之流”的底蕴更能发人深省的句子吗?“其实所有距离/都不存在/关键在于/你固执地认为/那是距离。”用逆性思维把萨特的存在论稍稍整饬一下,《空房间》这首诗就显得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郁葱属于思考型的诗人,这为他的作品烙上了浓厚的理性色彩。置身于纷扰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诗人不得不用语言与世俗抗衡,以保持心灵的一块净土。他对时下许多人嚷嚷“累死了”的疲惫神态嗤之以鼻,他郑重地告诉他们:“在许多时候/你承受的仅仅是自己/其它所有重量/都是想象的结果”(《片断》),他认为,人们应该尽力不为利牵,不被物役,回到人本身,人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沉于幻觉,要认识真实的自我。“鸟飞翔的时候/只是在飞翔/水流动的时候/只是在流动/其中没有任何想象的空间/能够留下的/仅仅是片断/仅仅是作为真实的/一种平淡“(《片断》),无边之禅味,正是诗人淡泊明净之心的回响。
    “各具特征的人们/和岁月一起/不紧不慢地走着/有时也停下来来/等等同伴或系系鞋带”(《人行道》),这就是大社会,平常而友好的人群,不知不觉地遁入历史,留下“爱”的痕迹。人类的辉煌,是行走者艰辛卓绝的跋涉之后的一次灿然回眸。

    1993年12月30日

 

王冷阳:郁葱,穿越尘世的钟声

 

    初见郁葱,是在1994年的秋天。那时我还正读大学,是个狂热的缪斯追随者。那是9月的一个下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同行的一位诗友来到河北省文联,叩响了四楼《诗神》编辑部的房门。
    很随和的郁葱。很和善很热诚的主编先生。
    很快我们就自自然然地成了师生、忘年交。临行前,他赠送给我们一大摞诗歌读物,包括新出的几期《诗神》杂志。
    郁葱是国内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人有着相同的人生际遇,相同的幸与不幸。正如其诗《历程》中写道:“无论如何,当你试图/将自己的历程去告诉别人/你会发现/所有人的历程都雷同得/让你目瞪口呆。”
    他曾参军到坝上,在部队报道组做通讯工作,开始大量创作军旅题材的诗歌作品。坝上艰苦的环境使他的创作因为丰富的生活积淀而厚重起来。
    回归生命,回归爱和自然,回归本真的一切——这是贯穿郁葱作品的基调。他前期的作品较注重理性,较少使文本具体起来。他一直主张诗歌作品要有“大气”,有“底气”,有“灵气”。他的近期作品,除了保留以前的部分创作风格外,还溶入了更深意义上的关注现实、关注人生、抨击时弊、干预生活的大气成分。他发表的组诗“国家黑洞”,不啻于是切中时弊的一枚“重磅炸弹”,在诗坛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效应。他发表在1998年第1期《诗刊》头条的组诗《1998的晴空》中有一节这样写道:“1998,大自然是我们的孩子/植物和人都在一种语言里相溶/1998的晴空下,地气旺盛,得到谷穗的时候也得到阳光/我们爱,因此欢乐和收获/收获关于一枚烛火的/象征生命的遥远的梦。”大师般的大爱和宽容的天籁之音,力透纸背。生在河北长在河北的他,深切地爱着这块燕赵热土。他在《河北》中深情写道:”呵,我的河北/生于斯,长于斯/一根春草,也是这片土地的智慧/炊烟久远,街灯抚媚/我不知道/人们此刻是怎样的心情/但我想悄悄告诉每一个人:/真好!我们在一个家庭里生活,而且快乐,而且幸福,而且,祖祖辈辈!”……
    近年来,他主编的纯文学刊物《诗神》,在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及大背景下,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艰难处境。而最初的那份对缪斯的承诺,对诗歌的执著和无悔的选择,使他有一种“挑泰山”的责任感,他只能继续这种倾力的投入。他将在默默的前行中完成对刊物的坚守,完成对洁净的“诗歌王国”的坚守。
    《诗神》编辑部扎根于广袤的大地,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1997年在万众一心迎接香港回归的日子里,由郁葱策划、《诗神》编辑部牵头的河北省作家协会的部分省会诗人及省会大学生们,举行了数次规模盛大的“迎接香港回归大型诗歌朗诵会”等系列活动。而今年,在郁葱的构想、倡导、策划下,《诗神》月刊社为向祖国50华诞献礼,出版了《河北50年诗歌大系》。同时,为迎接澳门回归祖国,《诗神》又在以往的基础上,推出了“1999•诗神杯”全国新诗大奖赛暨“华诞杯”,“世纪杯”、“回归杯”大型征文活动。其公正性、严肃性、普及性被诗坛公认。
    郁葱的创作成果颇丰,出版作品有:诗集《生存者的背影》、《蓝海岸》、《郁葱爱情诗》、《世界的每一个早晨》等;电视剧《蓝岛》;中篇小说《瞬间与永恒》、《署都》等。
    最后,我以郁葱熟悉的这句荷尔德林的诗作为结束语和对他的祝福:“在这让人困顿的年代/诗人还有什么用场?/在这神圣的黑夜/诗人走遍大地。

    1999年6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