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亲历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审批过程
□郁 葱
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审批专家组评委,我参与了这两年对新会员的审批工作,并记录了当时工作的一些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外界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展审批经常有一些议论,或者感觉有些神秘,最近又读到一些媒体在探讨中国作协入会的条件和网络作家入会的问题,因此不妨把我的经历记录成文字,以便使大家对中国作协发展会员的审批过程有一个大致地了解。记得在专家组评委会上,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谈到外省市专家人数不少于1/3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使得发展会员工作更多被各地作家和外界所了解,相信这些文字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
2007年6月22日,在中国作协三楼会议室召开2007年度会员发展审批专家组会议。中国作协办公楼包括三楼的作家活动中心(实际上是一个小型招待所)都是新装修的。我住的309房间还基本没有人住过,房间的设备相当于外面的三星级宾馆,我只是觉得它的顶灯很有特色,灯罩是唐代张乔的诗“书边事”:“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诗人写了宁静的边塞,一片没有战事的安宁景象,写景抒情,颇具风格。今年再去,住的是308房间,一进门我就抬头看顶灯,发现也是这首诗,我当时以为作家活动中心肯定每个房间的顶灯都是不同的诗篇,那就更有味道了。
会议由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主持,他谈到了以下几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审批专家组评委设立专家库,专家库由225人组成,每年参加审批新会员的专家由微机随机抽取,外省市专家人数不少于1/3,连续担任三年的评委必须轮换。这样既保证了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作者情况,也使得发展会员工作被各地作家和外界所更多的了解,增强了发展会员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本届评委由韩作荣、叶延滨、张同吾、曾凡华、王久辛、徐俊西、郁葱担任。他介绍了新会员审批的程序:1、申报材料和作品的初审,由中国作协机关的工作人员完成;2、按照门类(如小说、诗歌、散文等等)分别由专家进行评审;3、向各省市和专业作协咨询;4、中国作协书记处终审批准当年专家组通过的新会员。而且他强调,今年的会员发展要更加向青年作家倾斜。
上午各位评委开始阅读申报材料和作品,我看的30份材料和作品大部分是山东省的申报者,也有江苏省、北京市的一部分作者,因为长期做编辑工作,对作者的大致情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认真看了他们申报的材料和作品之后,对被评审的每位作者都分别填写了比较详细的意见。
下午开始在评委会上分别介绍情况。记得当时我介绍的同意加入中国作协的有五位作者,他们是:韩宗宝,山东省较为活跃的青年诗人,诗歌大气成熟,有韵味;黄笛声,他的诗生活气息浓郁,语言朴素,并且出版了两部质量不错的诗集;李先锋,李先锋近年来在《诗刊》、《人民文学》、《诗选刊》等重要刊物发表了大量作品,作品深邃动人,很有实力;长征,这也是一位在近年来的诗坛较为活跃的诗人,他的作品通灵而大气;张庆岭,这位诗人写作年龄较长,尤其是他的散文诗,很有特色。至于其他25位申报者,我也一一作了介绍,我认为他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作品直白、表面、浅陋,文字是在制作而不是在写作。2、肤浅地贴近现实,基本上是口号或者应时之作。3、出版了一些显然是自己运作的诗集,但没有在主要诗歌刊物发表过作品。4、从作品看,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或者一个较为突出的诗歌作者的可能。5、一部分附庸风雅者。因此没有同意当年发展他们为中国作协会员。
按照程序,各位评委分别要逐一介绍自己审读的作者的情况并拿出自己的准确意见,并不是所有评委对每位诗人的创作成就都了解,因此屡次出现其他评委补充介绍的情形,这样基本不会遗漏有成就的作者。各自介绍完自己阅读的材料后,再进行最后的讨论,然后开始投票。在整个评审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打招呼、递条子的现象,评审的唯一标准是作品的质量。河北省有六位作者申报,材料在另一位评委手中,我没有过问,一直到评委介绍,才知道他们都是哪位作者。
我没有认真计算过申报者和最终通过的新会员的比例,但按照我自己所看的材料,2007年度通过会员的比例基本上是1/5,而且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青年作者。
2008年4月22日,我到中国作协参与2008年新会员的审批工作。4月23日上午,评审专家组在同样的地点开始工作,本年度的评委是叶延滨、吴思敬、李发模、王久辛、张庆和、林莽、郁葱。
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孙德全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1、与去年一样,发展会员要向青年作家倾斜;2、重点注意网络作家;3、无论对于什么样的申报者,除了我们发展会员固有的标准外,一个基本的条件是:他应该是个文人,应该有必要的文化积累。
本年度分发给我的申报材料是25份,主要是黑龙江省和浙江省的作者。读过材料和作品之后,我认为8位作者有条件被批准为新会员,并且简单撰写了理由,他们是:张丽萍,这位诗人已经出版了6部诗集,数量可观。她的诗歌较为纯净,虽然有的作品还表面一些,但加入作家协会还是基本达到了标准的;李见心,这是近年来相当活跃的一位女诗人,她的诗歌充满灵性和韵致,应该成为中国作协会员;李轻松,这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成熟的女诗人,而且屡获各种诗歌奖项,她的诗歌内涵而智慧。我在介绍她时说:“我以为她早就是中国作协会员了”;朱明东,他出版了多部诗集,他的诗生活气息很浓,有自己对生活独到的感受;严迪,这是浙江省一位年龄较大的诗人了,生于1931年,他的诗有韵味、有底蕴,而且正如德全所说:是个文人。尤其是我看了诗集后面他的诗歌理论,感到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独到诗歌观念的诗人;杨春生,他的诗有特色,形式上多元,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柯健君,他是浙江省较有成果的诗人之一,近年来在多种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有创作实力;黄劲松,他的诗自然、朴素,并且出版了诗集两部,也是一位不错的诗人。我还提到了一位名字叫柳荫的诗人,他上个世纪80年代就在当时影响很大的《青年诗选》上发表作品,有一定的创作水准,但之后发表的作品很少,也未出版过诗集。反复考虑,还是缓一下,刺激一下他的创作热情,或许对他的诗歌写作有好处。
在我的记忆里,2008年比较优秀的申报者还有山东省的孙方杰、邰筐,河北省的胡茗茗,广东省的世宾,中直机关的杨志广以及网络上比较活跃的苏一刀、刘春等等。
程序与2007年基本相同,每位评委逐一介绍完自己所阅读的材料和作品后,其他评委对可能遗漏的达到了标准的申报者进行补充介绍,讨论过后,大家开始投票。没有协商,完全按照审批新会员的条件和每个评委的审美标准来评判。应该说,一个不具备中国作协会员条件的作者如果试图通过这么多专家的审核,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当然也许会有个例,那也基本上是由于我在上面提到的可以理解的因素。最后大家粗算了一下,本年度通过的新会员应该占申报数量的1/4。
其他的申报者基本不够发展水平,原因与2007年相似:多泛泛之作,浮浅直白。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入门。这就引起了大家对以下问题的讨论:
1、申报是不是要加以限制。创联部主任孙德全认为,申报加入中国作协是每个人的权利,只要他符合了申报的标准就可以申报,至于水平,还是应该由专家组来判断。有一个问题是,许多近年来创作比较突出的作家和诗人没有申报,我提出在河北省起码有李寒、宋峻梁、孟醒石等人(李寒等已经在2009年度的评审中获得通过,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笔者2009年4月18日注),其他省市我了解的青年诗人也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如何使申报程序更加完善、更为作家诗人们所了解,这是一个应该探讨的问题。
2、对中国作协会员的标准应该严还是应该宽。一些评委认为,中国作协是群众团体,应该广结善缘,体现群众性。评委王久辛一直持这样的观点。另一些评委则认为,中国作协会员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创作水准,应该有质量较高的作品和持续的影响力。
3、关于网络作家,是评委们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一种观点认为,对于网络作家,要格外地给以关注。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最近说:“网络文学创作了新鲜的词语和充满活力的语言方式,它的兴起,颠覆了纸质传统媒体的话语霸权。”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也表示:“网络文学极大地扩大了作者发表作品的空间和覆盖面;与纸质媒体相比,其交互性更强,发表门槛更低。”实际上,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编辑们早在网络刚刚进入公众视野的1998年左右,就注意到了网络的出现必然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维状态,当然也必然改变作家的创作理念。从那个时候起,《诗选刊》便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中首次开始集中篇幅重点推介网络诗人,而在当时,这是要顶着相当大的压力的。事实证明,一个好的编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发现好的作者了,更要迅捷地捕捉诗歌现象,具有较为敏锐的前瞻性。评委们也认为,关注是必须的,但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标准,比如加入中国作协起码要有两部著作,这是对传统的发展会员制定的标准,网络作家的创作应该如何判定,不能仅仅凭网络的点击率、炒作的程度和评委个人的印象。也有的评委提出,一部好的网络作品,一般会进入出版流程,还是要按照中国作协的规定,出版了两部著作,才具备申报入会的资格。
4、对于官员创作,并申请加入中国作协的问题,首先还是要看他是一个文人还是刻意附庸风雅,不要首先注意申报者的官员身份。另外,一个现实是,往往由于一个官员的写作热情,会在当地形成一个庞大的写作群,这对于当地文学创作的发展是有利的。
5、无论形势如何发生变化,都要保证发展会员程序上的公正,这一方面要调整更新我们的思路,同时也不能降低标准。
我一直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协重要奖项的评审,还是像发展会员这种受到公众关注的评审,只要它有一个独立的、公开的评审标准和尺度,并且严格按照这个标准和尺度运作,就都应该是能够做到基本公正的。当然,评审者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因素也决定了评审结果,但我认为这是艺术观念的差异而不是人格的原因。当然不会完全没有疏漏,那就更需要今后细化评审的标准,尽量减少人为的因素。如同任何一种艺术观点都会有漏洞一样,任何一项评奖或评审也会有各自的缺憾,但事情还是要做下去,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尽量减少这些缺憾,相信这也是我们的作家和诗人们共同期待的。
2008年4月2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