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之乐在途中(27)——武大珞珈山(二)

标签:
武汉大学珞珈山国保建筑“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珞珈门 |
分类: 魅力武汉 |
1936年建于武昌街道口的“国立武汉大学”牌坊,是历史上的第二座武大牌坊,1934年竣工的第一座木牌坊毁于龙卷风。牌坊正面的“国立武汉大学”由著名书画家曹立庵先生题写;背面“文法理工农医”为时任武大中文系主任刘赜教授题写。上世纪参观过一次武大,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牌楼是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四柱三间冲天式造型,由柱、匾、宝盖、云头、抱鼓、琉璃瓦面组成。2001年成为国保单位后,逐渐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修旧如旧妥善的保护起来。2014年与今年拍的牌楼照片,区别还是有点大。
2020年6月民国牌楼被一辆大货车撞损,钢筋裸露,背面的篆书“理”字已完全被毁。之后作为第五批国保单位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了修复,并加设限高、防撞等保护设施。
到了武汉大学民国牌楼并不是说就到了武大校园了,它耸立在距离武珞路百来米的“珞珈山路”上,距离武大校门广场牌楼还有一公里,这座牌坊的实际起到了一个“指路牌”和引导标志的作用。“珞珈山路”是连接民国牌坊与校园的唯一最近的通道,其间还需下穿二环高架桥。
武汉大学占地约350公顷,建面约300万平米;有珞珈门、西门、茶港门、凌波门等大小十几个校门,疫情后都加设了门禁系统。珞珈门是武大的正大门,以前没有门禁,人们可以直接步入校门广场。
珞珈门自从有了门禁以后,封堵了校门广场石阶,师生们只能与车辆一起进出在侧面的门禁道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