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门楼

(2016-11-16 10:12:43)
标签:

咸宁咸安

地名

四门楼

故事

——咸宁市咸安区地名故事之五

 

  陈俊奇   钱开枝

 

相传,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有一户周姓人家因避红巾军之乱,从江西逃难到湖北的江夏,后又因兵荒马乱,又从江夏迁到咸宁的竹箭山,再从竹箭山迁到板桥(同心塘角边下)。辗转迁徙,都不尽人意,没有兴旺发家的迹象。周姓人家除了怨恨生逢乱世外,却也认为原来的几处住地没有“风水”,于是又产生了择地而居的长久打算。

到了公元1535年,周家已有三兄弟:老大周兰公、老二周蕙公、老三周莘公,都未成家,父母已经仙逝。一天,周家老大带着有意择居的目的,行走在咸宁的山水之间。不知不觉走到快要天黑了,走了几处,虽然处处风景不错,但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正当他为“踏破铁鞋无觅处”而感到失望和焦急的时候,前面的一处山湾顿使他眼睛一亮。这里依山畔水,山秀水丽,田地肥沃,这不就是我要找寻的风水宝地吗?于是,周兰公带着二个兄弟一起搬迁到这个山湾,并取名为周家湾。

周家三兄弟迁到这里后,果然“风水”显灵,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活转机。他们在盖了几间土坯茅屋后,垦荒植林,耘地耕田,种粮植茶,日子日渐丰盛起来,三兄弟陆续娶妻生子。遗憾的是,老大周兰公的婆姨在生了一女后,婆姨的肚子竟偃旗息鼓了,再也没有鼓胀起来。尽管如此,夫妻间仍然恩爱如初。待到周兰公50岁时,女儿已长大出嫁到十里之外的马桥。老两口虽感寂寞,却以乐施好善,多做好事为乐事。

    有一年冬天清晨,正值风雪交加,周兰公起床开门,见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奄奄一息昏倒在门口,身边放着四个草凳。周兰公赶紧呼唤老伴,将老太婆抬到床上,盖上厚被,焐上热毛巾,喂上温水,老太婆慢慢苏醒过来。一问才知老太婆无儿无女,讨饭为生,除了四个草凳,别无它物。周兰公老俩口顿生恻隐之心,执意留下老太太以老终生。

    为使老太婆尽快恢复健康,周兰公老俩口终日寻医问药,殷勤服侍。老太婆的健康虽然一度有所转机,但必竟已是风烛残年,加之受到雨雪风寒的摧逼,老太婆自觉来日无多。有一天,老太婆将周兰公老俩口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多亏你们连日服侍照顾,让我多话了几天。你们行善积德,将来一定会善有善报。我一生讨饭为生,别无他物,唯有这四个草凳望你们好生保管,留个念想。待到有钱之日,做个门楼纳福”。说完双眼一闭撒手而去。周兰公拿出自己不多的一点积蓄买了一副棺材,将老太婆安葬在村旁的荒坡上。
   
老太婆走后的第二年腊月三十,正当周兰公老俩口端出热乎乎的饺子准备吃年饭的时候,来了一位讨饭女子,周大妈二话没说,就将盘里的饺子都拨给了她。讨饭女子感激不已,跪下求老俩口收留,哭诉说:我家乡遭受水灾,房屋被冲毁,家人全部遇难,我已无家可归,恳请收留。如不嫌弃,愿委身当妾,帮你们生儿育女。
  周兰公答应收留,但拒绝纳妾。周大妈却喜出望外,她一直为没有儿孙满堂感到愧疚,现在有女子找上门来,岂不是天赐机缘吗。于是强行作主,将讨饭女子迎进屋内。
  时光荏苒,转眼四年过去了。讨饭女子一年一个,连生四个儿子。周兰公老俩口又喜又愁。喜的是人丁兴旺,愁的是生活负担越来越重。有一天,几个儿子饿得哭,为哄儿子,周兰公把四个草凳搬出来让他们滚着玩。滚呀滚,一个草凳滚散了,竟散落一大堆金银元宝来。周兰公忙解开其余三个草凳,同样都是金银元宝。这时才知老太婆临终时说话的用意。周兰公老俩口将这些钱一分为四:一部份用于扶贫济困;一部份分给其余两个弟弟;一部份供儿子读书:一部份为四个儿子各建一栋带有高大门楼的房子。周家从此人丁兴旺,文脉兴旺,财富兴旺。周兰公老俩口福寿双全,均以九十九岁的高寿无疾而终。
  周兰公老俩口积德行善建造四个门楼的故事成为美谈。从此,周家后人就将周家湾更名为“四门楼”。

    1959年至1965年举全市之力兴建和续建的四门楼水库建成后,“四门楼”的称谓在咸宁甚或更广的范围内,几乎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参考资料:刘世凤《四门楼传说》)

    (应咸安知名人士、咸安地名普查指导员陈大银先生和民政干部戴争福先生邀约,20161112日实地采风。111415日撰稿)

 本文刊于2016年12月7日星期三《咸宁日报》第四版《文化时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