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门楼
(2016-11-16 10:12:43)
标签:
咸宁咸安地名四门楼故事 |
四 门 楼
——咸宁市咸安区地名故事之五
相传,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有一户周姓人家因避红巾军之乱,从江西逃难到湖北的江夏,后又因兵荒马乱,又从江夏迁到咸宁的竹箭山,再从竹箭山迁到板桥(同心塘角边下)。辗转迁徙,都不尽人意,没有兴旺发家的迹象。周姓人家除了怨恨生逢乱世外,却也认为原来的几处住地没有“风水”,于是又产生了择地而居的长久打算。
到了公元1535年,周家已有三兄弟:老大周兰公、老二周蕙公、老三周莘公,都未成家,父母已经仙逝。一天,周家老大带着有意择居的目的,行走在咸宁的山水之间。不知不觉走到快要天黑了,走了几处,虽然处处风景不错,但都不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之地。正当他为“踏破铁鞋无觅处”而感到失望和焦急的时候,前面的一处山湾顿使他眼睛一亮。这里依山畔水,山秀水丽,田地肥沃,这不就是我要找寻的风水宝地吗?于是,周兰公带着二个兄弟一起搬迁到这个山湾,并取名为周家湾。
周家三兄弟迁到这里后,果然“风水”显灵,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活转机。他们在盖了几间土坯茅屋后,垦荒植林,耘地耕田,种粮植茶,日子日渐丰盛起来,三兄弟陆续娶妻生子。遗憾的是,老大周兰公的婆姨在生了一女后,婆姨的肚子竟偃旗息鼓了,再也没有鼓胀起来。尽管如此,夫妻间仍然恩爱如初。待到周兰公50岁时,女儿已长大出嫁到十里之外的马桥。老两口虽感寂寞,却以乐施好善,多做好事为乐事。
周兰公答应收留,但拒绝纳妾。周大妈却喜出望外,她一直为没有儿孙满堂感到愧疚,现在有女子找上门来,岂不是天赐机缘吗。于是强行作主,将讨饭女子迎进屋内。
时光荏苒,转眼四年过去了。讨饭女子一年一个,连生四个儿子。周兰公老俩口又喜又愁。喜的是人丁兴旺,愁的是生活负担越来越重。有一天,几个儿子饿得哭,为哄儿子,周兰公把四个草凳搬出来让他们滚着玩。滚呀滚,一个草凳滚散了,竟散落一大堆金银元宝来。周兰公忙解开其余三个草凳,同样都是金银元宝。这时才知老太婆临终时说话的用意。周兰公老俩口将这些钱一分为四:一部份用于扶贫济困;一部份分给其余两个弟弟;一部份供儿子读书:一部份为四个儿子各建一栋带有高大门楼的房子。周家从此人丁兴旺,文脉兴旺,财富兴旺。周兰公老俩口福寿双全,均以九十九岁的高寿无疾而终。
周兰公老俩口积德行善建造四个门楼的故事成为美谈。从此,周家后人就将周家湾更名为“四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