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网上有报道说:“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讲的是“金秋助学”活动举办方“入学前,襄樊市总工会给每名受助大学生及其家长发了一封信,希望他们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然而即便如此,竟有受助者“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因而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
我个人认为这资格取消得好,取消得符合人之常情,取消得及时且又合乎情理,同时也给那些身处困境中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们一个很好的警世与提醒,我能够理解并赞同资助者所采取的这一举措,俺之所以要这样讲,并非是偶这人冷漠和麻木不仁,铁石心肠缺少同情心,而是我觉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资助者所期望得到的要求并未苛刻,而仅仅是最最简单的基本常识和人情礼节而已,给资助者写封信问候问候,或是送上一声真挚的祝福,通个电话随便聊上几句家常嗑,或是谈谈学习近况报个平安什么的,哪怕你再腼腆再羞涩不善言谈,说声简单的谢谢哈也好哇,也会让资助者心里略微感到一丝温暖和惬意,也不至于令资助者感到冷冰冰的心寒。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学生是检验现代教育成败的“试纸”,问题虽出在学生身上,但究其根源在父母,在现行教育制度体制存在一定弊端,不难看出,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被取消资格的学生家长以及所在学校,在育人与育才的抉择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重智轻德倾向,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之才,作为大学生本人早已是年满十八周岁,并具有选举权和表决权的合法公民了,然而却连一点最起码的人之常情都不懂,素昧平生肯于无私伸出援助之手,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人永远铭记在心和感动一生的了,然而他们却对于曾资助过自己的恩人,都能够如此冷漠和麻木不仁,那么即使是他们将来学业有成又能怎样呢?希望在哪里?他们能否将爱心传递和反馈回报社会大家庭所给予他们的爱戴呢?德才兼备堪称才,有才无德才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