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休闲伊人
休闲伊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543
  • 关注人气:2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会宽容  报怨以德(摘抄)

(2007-05-19 10:30:28)
分类: 积淀收获
    [原文]心善渊。(《老子  第八章》)
    [大意]心胸如水一样虚静深远。
    如果我们能够从自己做起,宽容地看待别人,就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当别人批评我们时,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够心平气和审视自己。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的批评是一片好心。这样,我们就会觉得世界依旧温情脉脉。
 
    但如果我们以敌视的眼光看待别人,对周围的人戒备森严,心胸狭窄,处处提防,最终会因孤独而陷入忧郁和痛苦之中。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龌龊而造成永远的伤害。
 
     宽容待人,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为人所喜欢,受人尊重;反过来,别人也乐意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帮助,所以宽以待人的人更容易成功。
 
     宽以待人,就是说做人要心胸宽广,忍耐性强,对别人宽厚、容忍。有位哲人说过:“谁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该平时宽以待人。”一个平时宽厚的人,顺利的时候可以与之共同奋斗,困难的时候人们也会去帮助他。
 
     罗尔先生就因宽容之心,颇富戏剧性地改变了人生的困境。罗尔在维也纳从事律师工作,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回到瑞典。他身无分文,急需找到工作。他会好几种语言,所以想找个进出口公司担任文书工作。但大多数公司都回信说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目前不需要这种服务,但他们会保留他的资料等等。其中有一个人却回信给罗尔说:“你对我公司的想像完全是错误的,你实在很愚蠢。我一点都不需要文书,即使我真的需要,也不会雇用你,你连瑞典文字都写不好,你的信错误百出。”
 
    罗尔收到这封信时,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瑞典人说我不懂瑞典话!他自己呢?他的回信才是错误百出呢。于是,罗尔写了一封足够气死对方的信。可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下,对自己说:“等等,我怎么知道他不对呢?我学过瑞典语,但它并非是我的母语。也许犯了错,我自己都不知道。真是这样的话,我应该再加强学习才能做好工作。这个人可能还帮了我一个忙,虽然他本意并非如此。他表达的虽然糟糕,但不能抵消我欠他的人情。我决定写一封信感谢他。”
 
     罗而把写好的信揉掉,另外写了一封:“你不需要文书,还不厌其烦的写信给我,真是太好了。我对贵公司判断错误,实在很抱歉。我写封信是因为我查询时,别人告诉我你是这一行的领袖。我不知道自己的信犯了文法上的错误,我很抱歉并很惭愧。我会进一步努力学好瑞典语,减少错误。
 
    几天后,罗尔又收到回信,对方请他去办公室见面。罗尔如约前往,并得到了一份工作。
    要成就大事,要养成良好的品德,就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宽容待人,对他人的一些非原则性的缺点和过失多一些宽容与忍让。宽容忍让不仅是爱心的体现,也是思想境界的升华。他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的人格力量,使我们获取友谊、赢得信任,可以推动我们的事业前进。
 
    让我们牢记这句古语吧:“用争夺的方法,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宽容的方法,我们可能得到比我们期望的更多。”
 
                                        摘自于丹《老子》心得之节选
          报怨以德
    [原文]报怨以德。(《老子  第八章》)
    [大意]用恩德报答怨恨。
    老子主张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无意伤害了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善待他,用恩德报答怨恨,化干戈为玉帛。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反之,别人倘若有愧对我们的地方,应该乐于忘记。
 
    佛法云: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
    因此,当怨敌或亲友无理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即想到“这些伤害都是从因缘聚合而生的”,于是欣然去承受。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总要遇到一些他人的损害……
    乐于忘记旧怨是一种心里平衡方法。有一句名言叫做:“生气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最受其害的就是自己的心灵,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何必?这种人,轻则自我折磨,重则就可能导致疯狂的报复,最终害人害己。
 
    乐于忘记旧怨是成大事者的一个特征,只有既往不咎,才可甩掉沉重的心理包袱而大踏步地前进。人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况且在同事之间,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说不定也能使对方改“恶”从善。  
 
                                   摘自于丹《老子》心得之节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吸取教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