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书店原本是带着“任务”去的,是专程去买于丹教授主讲的《论语》心得之的书或光盘,可没想到竟然没有,但没有也不能转身就是吧,好不容易去一趟,总不能白白搭上十元钱的车费一无所获无功而返,即便不买也得过过眼瘾,索性即去之则安之,东瞧瞧西看看,转着转着我看到了《读者》下半年期合订本,这可是我期盼已久的“宝贝”,自然不能错失良机,转着转着我又看到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大概地球人都知道,那是一部有关描写爱情故事的长篇小说,“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婚姻又好比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内的人想要冲出来。”哈哈,一语道破婚姻的神秘与困惑。
可令我感到有些疑惑和不解的是,此书竟被推荐给中学生阅读,现在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严重,减负还减不过来呢,为什么要将爱情故事题材小说推荐给孩子们阅读呢?他们会喜欢看吗?带着疑问与好奇我走进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围城》里的男主人公方鸿渐,其父视长子为贵,不仅供养他求学读书,而且还为他终身大事早做打算,与“点金银行”周经理家结为亲家,虽说他年方向学之时不甚勤勉,但此人命好,万没想到致未过门丈人一封慰唁的长信,竟喜获两万块钱出国留学深造的大好契机,“虽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学里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但却深得未过门老丈人的赏识,不惜重金栽培,可他出国后好高骛远。
“方鸿渐到了欧洲,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他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镑,就计划夏天回国。方老先生也写信问他是否已得博士学位,何日东归,他回信大发议论,痛骂博士头衔的毫无实际……”他明明是自己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却痛骂世俗偏见,千方百计粉饰自己,明明自己不肯刻苦求学好吃懒做,却不肯承认自己庸碌无为反倒杞人忧天,以至于后来对未过门的老丈人不能感恩戴德,反倒以怨报德行同陌路,待到而立之年方知自己不才,事业家庭处处力不从心……
我不是一个好读者,读书甚少,即便是读了也读不到好处,往往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难能深切领会理解透彻,但我个人认为就钱老先生的《围城》而言,与其说是一部爱情故事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读后躬身自省定会睿智明心,只是不知道如今望子成龙的父母,心浮气躁的孩子们,是否能够有足够的耐性和兴趣及定力走进《围城》,但愿《围城》能够真正融入孩子们的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