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家讲坛》听隋丽娟教授讲慈禧,使我这个对于历史一无所知的糊涂虫,也有机会走近慈禧了解慈喜,虽说仅是囫囵吞枣略知星星点点,但却是深有感触,慈禧,一位聪明睿智的女人,年仅二十七岁,仅用三天时间,叔嫂联手未动一枪一炮,就顺利完成了一次暗争皇权的较量与蜕变,真乃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胆识超群,谋略过人,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才气女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睿智聪慧的女人,在掌管国家大印垂帘听政十二载中,能治国安帮统治天下,可是面对身披龙袍的一国之君——儿子,在教育小皇帝载淳的问题上尽管费尽心机,运用她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权利和手段,为同治皇帝载淳聘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各个都是顶尖级的金牌教练,为小皇帝精挑细选陪读,为儿子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最好最优厚的物质享受及学习条件,慈禧对儿子所寄予的厚望和真情由此可见一斑,但是身为人母的慈禧,整天忙于朝政,她给儿子的爱几乎全部是严父之爱,却忽略了母亲的柔情和对孩子的自然引导。
同治皇帝贵为一国之君,他无需参加科举考试,可是母亲慈禧所给予他的压力,却已经远远超过了“头悬梁锥刺骨”的苦和痛。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小皇帝,竟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对小皇帝实施苛刻教育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同治帝从六岁开始读书识字,读到十六岁,寒窗苦读十载竟读折不成句,且过早沉迷于女色,当慈嬉将皇权大印交付与他时,他非但不能担当此任,而是利用手中的皇权为所欲为,这不能不说慈禧在对于同治皇帝的培养教育问题上是一个重大的失败。
由此看来,这对于今天我们身为父母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引起深思和借鉴探讨的地方,一家只有一个孩子,小小少年甚或幼年,早早身上就开始承载和肩负起几代人的寄托与厚望,各类特长班压得孩子喘息艰难,拔苗助长快速成材,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学习只有名列前茅,考上名牌大学将来才能生活得好才会幸福,才会有前途有发展,否则前途渺茫星光暗淡,这几乎成为而今父母教育子女的口头禅,然而真正重视关注孩子内心需求和感受的又有多少呢?
而今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教孩子好好学习这没有错,但是却万万不能以忽略牺牲关注孩子的真正内心需求为代价,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及就业压力的残酷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学习上的成功,没有心灵素质的锻造与培养,犹如插满鲜花的花瓶,中看不中用,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超出孩子们心里所能承受的极限,就会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而今子女凶杀父母案例屡见不鲜,高校学子频频出现轻生自杀,其根源所在究竟是什么?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及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它绝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尊重的基础上,寻求一个更好更准确的教子成才切入点才是最最至关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