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古镇杨家滩有一个古老的建筑群,曾经辉耀一方,至今虽经岁月沧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仍然魅力犹存。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在此流连叹惋:杨家滩古建筑群古雅、壮丽,富有精深的商贾文化、民居文化、习俗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底蕴,是湘中大地上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
http://s14/bmiddle/4e10783806d111572d41d
 
杨家滩地处双峰、邵阳、安化三县边陲,物产富饶,风景优美,是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巍巍龙山在这里崛起,直立高耸,郁郁葱葱。涓涓涟水从这里发源,秀丽碧绿,蜿蜒东流。高山流水,相依相伴,青山绿水,互陪互衬,绘成了杨家滩的锦绣画卷。
http://s9/bmiddle/4e107838442aad71203f8
杨家滩又名杨市镇,自汉朝至南朝是连道县所在地,从南朝至民国时期属湘乡县辖地,1951年以后划归涟源县管辖,至今有2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和文物可考的历史。明清时期是杨家滩的兴旺时期,也是境内文明开化的始盛时期。一些人数较多、祖业较雄厚,又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姓氏,成为当地的名望家族。他们为了建设家园,大兴土木。各项建设似雨后春笋,遍地林立。境内众姓的宗祠、民居堂屋、园林小苑、石路茶亭、桥梁渡口、寺庙观堂、碑塔牌坊、乡间小镇,棋布星罗,气势恢宏,构成了杨家滩地区庞大的古建筑群体。这些建筑富有明清的古雅特色,是杨家滩又一道壮丽的人文景观,令人怡情惬意。
http://s14/bmiddle/4e1078382a9aac5a3f59d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浪潮中,杨家滩境内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湘运之兴,从湘军起。”湘军崛起,对湖南、对湘乡、对杨家滩的历史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境内曾有两支家族将领,即桥头的李家将和杨市的刘家将,驰骋沙场,显赫一时。从清代乾隆至同治的百多年间,杨家滩有八人被载入《清史稿》人物列传,他们分别任职朝廷监察御史、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在我国历史上,一个乡镇小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这么多朝廷高官和地方官员,是史无前例的。这些达官显贵、富商巨贾无疑为这个庞大的古建筑群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他们的人生际遇延及家族的荣辱兴衰,深深地影响、浸入到这个时期的建筑文化之中。
这些古建筑具有家族性、地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即分别由众姓家族在各自聚居之地域所建,遍及全境一镇五乡,从而组合成杨家滩地区的整体建设。                                                                           
一、宗祠建筑
宗祠一般建于本族聚居之地,同时又为族塾之用。一祠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多则3000-4000平方米。其建筑为双层、三进(或四进),四方形结构。前面牌头装潢雄伟华丽,有卷角墙垛三面,正中一墙高15米以上,巨条横额书刻某氏宗祠四字。左右两墙齐平对称,稍低于中墙。牌头正面配有龙凤塑雕和山水花卉图案,五颜六色,鲜艳醒目。正门为石制门框门槛,两侧各有石狮一尊。一进为演戏楼台,台高宽阔。二进为卵石坪地,作为观戏或聚会之用。三进为享堂,供祭祀和设宴之用。四进为主堂,神龛内陈置列祖列宗神主牌,堂内陈设总案、正案、附案、香案、樽案、祝案、器案九个,跪席四个,左右两旁有奏乐所和金鼓所各一处。行祭礼时,有主祭一个,陪祭两人,执事八人、引唱和通唱十余人。祠堂两侧各有住室若干间,供学舍、器物储藏和族人与祭时卧榻之用。正门前有草坪一块,三方砌有青砖花格围墙。外墙有水塘或水井一口,另有厕所。
  
境内众姓家族宗祠始建于明代前期、清代至民国初期,即众姓繁荣昌盛时期。其宗祠数量之多,建筑之雄伟,构成了杨家滩地区人文景观的又一特色。
 
 
彭氏宗祠 
在大冲,又称彭氏诚敬堂。于清乾隆丙戌(1766)年,族人将旧祠扩建鼎新,上立主堂,中建餐堂,下起乐楼。中堂上悬横匾,书“仁孝诚敬”四字。左为学舍,右为住室。原祠内有义塾藏书库,共收藏经典古籍642本。咸丰甲寅(1854)年间,又大举修缮,祠貌焕然一新。彭姓又将原属族建的庵院改变为义塾,易僧产为学田。2001年彭氏四修族谱,同时补修祠宇,为境内现存结构最完整、着色最鲜美的祠宇。
桥头李氏报本堂 
在荷塘镇桥头枫树铺,占地20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李氏族人始建祠与学,清同治年间扩建,正寝三堂:中为主堂,左为忠烈室,右为节烈室。中栋为享堂,外为舞台。大门三楹,左右两侧各有石狮一尊。祠门外露台围环墙,墙长82.2丈。中间主堂和节烈室视为古迹风蕴,至今旧貌仍存。
http://s7/bmiddle/4e107838442aad6e5f636
桥头李氏宗祠 
在荷塘镇桥头冲大田垄之中,占地2000多平方米。分为两个部分:左边“贻庆堂”,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为二进阶,前为戏台,后为享堂,左右厢房和天井、古树错落有致。大门两侧有一雄一雌石狮,均长1.06米,高1.06米,宽0.5米,下连石座。母狮附有幼狮四只,雄狮附有幼狮两只,形态各异,或蹲其背,或缠其腰,或伏其足,与大狮构成一体。青石雕成,光滑辉目,为石狮中罕见之精品,现为市级文物;右边为李氏家祠“叙彝堂”,建于民国十四年。解放后为供销合作社和卫生院、村级小学所用,现为李氏族人修复鼎新,大体恢复原貌。
http://s11/bmiddle/4e107838442aad6c3391a
黄家祠堂 
位于荷塘镇鼓楼西冲村田垄之中。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门前有一口大水塘。据一直居住在该祠堂60年、现已80多岁的曾梅秀老人介绍,此屋已有两百年以上历史。其整体建筑吸取了徽派建筑的方正和气派的特点,又广纳南方庭院的灵秀与绮丽,外观及烽火墙有徽派建筑的豪迈气势,三层式风火墙层层迭起,微微翘曲,轻盈舒展,像一只只山鹰,随时会展翅飞走似的,形成龙山脚下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戴氏家祠 
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凡二进阶,光绪二十七年(1901)扩建为三进阶,并配东西厢房,民国年间又为族塾之所。解放后,曾被严重损坏,近年修复,古韵尚存,昔时“述圣发祥”,“世代雄风”等牌匾至今犹在。
二、大型堂屋建筑
昔时,人们把兴建堂屋视为关系家业兴旺、子孙发达的大事。大型堂屋不同于一般民户独家住宅,规模宏大,结构较严谨,工艺较精致。一栋堂屋的住户多少不等,少则三五户,住房在十间以上;多则十余户乃至数十户,住房有几十间乃至上百间。这样的堂屋耗资巨大,是当时个体民户无力而为的,也不是众姓杂户合建的,因不合当时习俗,只能由同一血缘的族人共建。
家族堂屋一般用青砖青瓦、泥木石块做原料,其结构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古式居庐;二类是统式大堂,即有四方高墙围成一统,一扇槽门总管出进;三类是连式大屋,虽无高墙相围,但前后左右住房毗邻相通,连成一体。大型堂屋有三至四进,彼此以天井相隔。内有厅堂一个或数个,正中为主堂,其余为分堂,供祭祀用。厅堂上正方神龛陈置列祖列宗神主牌,或用红纸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六字,张贴于正中。有些堂屋的正门上挂门匾,书写堂名。堂屋内外有草坪或卵石坪数块,水塘一两口。
http://s9/bmiddle/4e107838442aad6106a18
老刘家  
坐落于杨市古镇东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分区分期建筑,断续近百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竣工,占地二三十亩。堂屋坐北朝南,前有涟水蜿蜒东下,远有龙山耸立对峙,后有闹市复兴街,四周有高墙相围,为统式建筑结构。清朝中期,杨市刘姓兄弟数人先后晋升为朝廷显贵,有湘军将领刘连捷、刘腾鸿、刘腾鹤,云贵总督刘岳昭,朝议大夫刘岳旸,中宪大夫刘岳昀等,刘氏家庭显赫一时。因此,正门上方高悬巨幅竖式门匾“大夫第”,红底金边、闪耀夺目。正堂两侧,右有“东壁门”,左有“西园门”,沿用古制称谓。内有先祖厅堂四个,主堂是“光裕堂”,分堂有“怡怡堂”、“六吉堂”、“神武堂”。有住房二百多间,每户有房两三间,约50-100平方米,另有公房若干,粮仓四库13间,内卵石坪四块,外草坪两块,水塘两口。堂屋以众多的天井而著称于境内外,据说有48个,又一说是72个,小的约三五平方米,大的约百余平方米,这些天井具有采光、通气、排水的功能。天井阶基是通道走廊,上有屋檐相盖,行人可晴不怕晒,雨不湿鞋,又能保持冬暖夏凉的气温。较大天井的四方住房,围成一个小的四合院,两端有通道门槛与邻相连,这样的门槛有六七十个。纵横交错的走廊把堂屋连成一个整体。有人称老刘家有“四多”,即住房多,天井多,门槛多、拐弯多,外人入内容易迷失方向,真可谓“进门容易出门难”。这是一处奇特而幽深的古代民宅,至今还有数十户三百多人居住,原貌虽已残缺不全,但四十八个天井至今尚存,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老刘家确是一块人兴财旺的宝地。从清末至民初,其后裔经历数代苦心经营,或经商,或耕农,或从政,或投戎,发迹之后,又有其支系兴建了下老刘家、存养堂、存厚堂三栋堂屋,显示了刘氏家庭的显赫。
存厚堂 
 建于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为清代湘军名将刘连捷所建,是杨市古镇最为美观气派的花瓦屋建筑。它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座北朝南,临涟水河而建,背靠广阔的杨家滩田垄。河边建有专用码头,来往船只靠岸和乡民下河挑水、洗衣等都非常方便。门前有一口水塘,用清一色的条石砌成。正门虽然油漆剥落,朱颜不再,但是厚实的门板、左右门柱上代表权威的石狮雕刻,用料的讲究,工艺的精美还可看出当年的豪门气派。进门后又是一个400平方米的大坪。大夫第是五进院落,规模宏大,建筑特色有点仿效故宫。走进存厚堂的大门,仿佛走进了时光隧道。青石铺就的天井,高大粗壮的立柱,古朴雅致的落地雕花长窗,一眼望进去,真有些“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加上粉墙黛瓦,屋脊高翘,宅内一物一景无不充溢着江南小镇古老文化的韵味。
师善堂 
是一座同治年间建造的四进院落。主人姓刘,曾经当过提督。这也是一个曾经居住200余人的大院落,但现在居民不足50人,并且基本上是老人和小孩。我们在院子里久久徘徊,雕梁画栋比比皆是,最让我们惊异的是至今还残留的雕花缕刻。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一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就有《八仙过海》、《水浒》、《百寿图》、《姜子牙遇文王》等多种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形态传神,令人叫绝。在一块隔扇上,至今还残存着迎婚嫁娶的雕花图案,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瑞兽栩栩如生。
http://s13/bmiddle/4e107838442aad5a385cc
云桂堂 
为当地土财主彭胜安始建于同治年间的四进院落,是保存较为完整的花瓦屋。在平坦的梅林田垄上,彭家大院气势恢宏。正面是广阔的田野,门前一块大坪,长约180米的青砖城门至今犹存。走进正门,又是一块大坪,长达40米,宽约10米的近400平方米的正屋大厅非常壮观,显示了彭家大屋的气派!两边分别为第一横是厢房,第二横是耳房,第三横是杂房。这些建筑除了稍有破旧外,基本还保存着原貌。
http://s4/bmiddle/4e107838442aad64f6a73
乐恺堂 
在常林桃林坝,谢姓大屋,建于康熙17年(公元1678年),是清代著名的不畏权势、敢斗和王申的烧车御史谢振定的故居,也是境内历史最长、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之一。前后有四排平房,是典型的合院式住宅,三进九厅相连。正院中有两道大门,两口天井。后有族人祭祀先祖的厅堂,厅内木格门窗呈金黄色,雕刻各种图案,显示出屋主的尊贵地位和工匠的艺术水平。大厅上部有嘉庆手书的“太学”巨匾。解放初期,神龛上曾挂有道光皇帝写的一块神主:“祖之臣父之功臣朕之先生谢振定老大人之神主”。房屋虽大,但因经九个天井相隔,空气流畅,阳光通透,全无一般旧居给人的阴森沉闷之感。乐恺堂为青砖木结构,青砖厚实,所用木料大者三尺有余,小者亦有二尺,房屋雕梁画栋,经三百余年风侵雨蚀,颜色虽已陈旧,但仍可想见当日繁荣之象。
  
三、小苑怡景
  
在境内家族堂屋中,还有一类家庭住宅另有特色,如园林、庭院、别墅、山庄、家庐等,统称家庭小苑。这类小苑一般为大姓的显达贵人或殷实大户所建,他们有地位名望,有雄厚家产,有治家传统。他们把住宅建筑视为光宗耀祖,以显示门第的大势,十分讲究工程质量。这类小苑的规模不像家族堂屋那样宏大,但建筑工艺却比它要美,具有“小”、“全”、“精”的特点。所谓“小”,即占地不多,一般为一至三五亩,四周用土砖围墙或篱笆同外界隔开。所谓“全”,即生活设施比较齐全配套,有住房一至三五栋不等,可供三五代人居住,配有厅堂、卧室、餐厅、厨房、杂房等,有花园、果园、菜园、坪地、水井、池塘,有的还有碾米、酿酒、打豆腐等小作坊,是一个自产自食自用的小天地。所谓“精”,即建筑、装饰比较精致美观,有园林、别墅样式的特色。
  
锡山堂花屋:在荷塘古楼村,清代湘军名将李续宾建。
  
养春山庄:在金石和合村,清代中宪大夫李续福建。
  
菊花庄园:
在金石和合村,清代荣禄大夫李光燎建。
 
四、古桥
胜梅桥
 在杨市古镇,原名杨滩桥。是境内涟水正道唯一的石拱桥,也是境内现存最大的石拱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曾两圮于水,于乾隆、道光年间两次补修和重修。从此,桥墩坚固,砥柱中流,任凭河水冲击依然岿立,再无圮水之患。全桥有三拱四墩,高10米,长39米,宽阔6.7米。南端石阶25级,北端14级。桥面有青石浮雕金乌龟一个。据民间传说,修桥工匠号称百人,而实际用餐只有99人,还有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其意是有神仙保佑,就能“千年古迹万年牢”。
 
《清史稿》立传的八人简表
 
| 姓 
名 | 生殁年代 | 家庭住址 | 主要官职 | 附 
注 | 
| 谢振定 | 1753-1809 | 锦石三十六都(今常林) | 监察御史礼部主事 |   | 
| 李续宾 | 1818-1858 | 敦行四十四都(今古楼) | 浙江布政使巡抚总督 |   | 
| 李续宜 | 1823-1863 | 敦行四十四都(今古楼) | 安徽巡抚湖北巡抚  
钦差大臣 | 李续宾之弟 | 
| 李光久       | 1845-1900 | 敦行四十四都(今古楼) | 浙江按察使 | 李续宾之子 | 
| 刘腾鸿 | 1819-1857 | 纯化四十二都(今杨市) | 知县 
直隶知州 |   | 
| 刘岳昭 | 1824-1881 | 纯化四十二都(今杨市) | 云南巡抚云贵总督 | 刘腾鸿之族弟 | 
| 刘连捷 | 1833-1877 | 纯化四十二都(今杨市) | 安徽按察使布政使 | 刘腾鸿之族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