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2011-01-14 11:06:53)
标签:

城市印象

互联网

教育

孔子

人文/历史

文化

我记录

校园

分类: 谈天说地

                       徐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年轻人对徐志摩的喜爱大约是源于《再别康桥》里的那一句诗: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句话在不同的场合都能够用得潇洒,再粗俗的人也因此有了一点诗人的气质。至于徐志摩其他的诗和散文,恐怕没有多少人喜欢。他的散文是跑野马式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不具备发散式思维的人跟不上他的节奏。诗则跟他的几个女人有关,缠绵悱恻,但从现代诗的角度来看,似乎又太白话了一点,近似梨花体或者什么体的。我怀疑梨花体或者白话体的诗都是从徐志摩那里借鉴的,也未可知。

诗如果缺少了女人恐怕就不能成为诗了,从徐志摩的诗里可以看出这一点。一来诗里有女人才显得绮丽,徐志摩的诗中有大段大段对女人的表白,似枕边亲密呢喃絮语,脸皮薄的人看了面红耳赤。即使是离别的哀怨也是空灵得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这句就很好,不比“挥一挥衣袖”差。二则女人是诗的源泉。徐志摩自从有了陆小曼以后,才有了爱情诗,徐志摩说:“我的诗魂的滋养全得靠你,你得抱着我的诗魂像母亲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给他穿,他饿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爱他就不愁饿不怕冻,有你的爱他就有命!”这种感觉在原配张幼仪身上从未有过,在林徽因身上没有机会有过。可见,诗的源泉应该是女人加爱情。

令年轻人着迷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徐志摩的爱情,如果能够称之为爱情的话。爱情到底是什么,如何定义,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可能有点儿乱。从爱情专一的角度看,徐志摩恐怕连元好问词中的那只大雁都不如,跟谁都“生死相许”,除了原配张幼仪。这等滥情好似《天龙八部》中的段正淳,见一个爱一个,不管是黄花闺女还是有夫之妇,而且每个女人对他死心塌地。徐志摩也是,在英国爱上了黄花闺女林徽因,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还对他念念不忘;遇上了有夫之妇陆小曼,陆小曼为他离了婚,打了胎。即使是原配张幼仪,明知徐志摩一点都不爱他,跟她离了婚,还是一往情深,认为自己是几个女人中最爱徐志摩的。

这究竟是为什么,让很多在爱情上笨手笨脚不得要领的年轻人既羡慕又忌妒。归纳起来可能有两条,一是对每个女人都用情至深,“专一”是否可以解释为对一人专一,和对多人专一?无论是徐志摩还是虚拟的段正淳对所爱的每个女人都是情到深处无怨尤。徐志摩在陆小曼吸毒变得颓废、荒诞、挥霍无度时还是一如既往地爱着,为了供养陆小曼四处奔波。对于徐志摩来说,对每个女人都专心就是专一,现代人不可对此苛求,宽容一点吧。另一个方面,要吸引女人自身要有一定条件,要么是门当户对,要么是自己要有志向,有本领。段正淳是王爷,又会一阳指神功,自然有女人喜欢;徐志摩家境富足,有条件读书和泡妞,又有诗人气质,肯定会得到女人青睐。

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徐志摩,包括他的诗和爱情。鲁迅似乎就对徐志摩存有芥蒂,在他的杂文《骂杀与捧杀》中可以窥见蛛丝马迹。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做翻译,鲁迅臭了他一回:人近而事古的,我记起了泰戈尔。他到中国来了,开坛讲演,人给他摆一张琴,烧上一炉香,左有林长民,右有徐志摩,各各头戴印度帽,徐诗人开始介绍了:“唵!叽哩咕噜,白云清风,银磬……当!”说得他好像活神仙一样,于是我们的地上青年们失望,离开了。

但不能由此认为徐志摩就是那样的不堪。鲁迅的尖锐有时也会戳偏了,伤了无辜的心。同样是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在其散文《泰戈尔访华》中对自由的论述我以为很是精辟,鲁迅如果看了不知会如何评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