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故地之一:三亚大东海
标签:
三亚大东海榆林基地观海楼杂谈 |
分类: 重回故地 |

离别38年后,终于回到了老部队驻地——三亚。30多年恍然如梦,3个多小时却已圆梦故地。三亚,我回来了!

蜿蜒的海岸线在碧海青山白云间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入住“观海楼”。这里原来是榆林基地的大东海招待所,那时都是平房,现在建起楼房,也对外接待,整个院子叫“大东海一号度假村”。


从楼后看到的“观海楼”。
远眺“观海楼”。离得太远了,大概能看出“观海楼”三个字和铁锚标志,不过你还是能感觉到她凭海临风的姿态。
在观海楼上看到的大东海。护栏内侧有条沿海公路,叫“榆海路”。远处看到两座山下的海角,自左向右分别是鹿回头岭下的东海角和另一座山下的龟颈角,两座山之间则是小东海。

这排大东海招待所的老房子几十年了,还是原来的样子。现在有职工家属住在里面。

艇中队北京战友秦YW1970年前后在大东海招待所留影,当时的房屋建筑式样和现在留下的差不多。秦YW是我们那批68年北京兵里年龄最小的一个,估计今年也60岁了。

秦YW在大东海读《不定的号角》,当年的年轻水兵胸怀远大,对未来充满憧憬。


秦YW1971年前后调走,临别送给我一本日记本,里面有很多电影剧照,第一张插图是《水手长的故事》。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看样子是有意保留了这所独立的招待所老房子,这里应该有故事。现在是职工的宿舍。

当年一些战友在基地首长家与首长及家人的合影
现在大东海山坡上的观海廊榭,依山傍海。

富丽堂皇的会议中心大堂,庄重气派。
椰树映衬下的军港餐厅。感谢部队盛情款待,就餐过后,再无兴趣上街寻觅风味佳肴。

院内的菠萝蜜树。还记得刚入伍在石牛岭新兵队第一次吃菠萝蜜,口感香甜,不过弄了一手黏黏糊糊的粘液,很难洗掉。

出了大东海一号的大门就是海滩,这里游人比较少。

偶尔也会碰到前来试试运气的“渔夫”,不知道他能否打上来一条“小金鱼”,续写孩童年代的《渔夫和金鱼》故事。过去自己做的水镜就是他头上挂着的那种样子,我常常戴着它下海捞海货。

海景房鳞次栉比,白浪前呼后拥逐沙滩,还有那各色比基尼,大东海充满魅力。
阳光沙滩、椰风海韵的大东海。六、七十年代,这里是榆林基地营区的海滩,是我们结伴常来散心、照相的地方。为支持海南三亚发展旅游事业,海军部队将原来的大东海管辖区移交地方。

1973年和湖南战友段TJ在大东海合影。段TJ满脸络腮胡,样子彪悍,外号胡子。记得我们一起退伍时他说过,他家已搬到桂林象鼻山附近的干休所。但愿以后能联系上。

部队保留一段管理区,这是沙滩旁“严禁裸泳”的警示牌。

不过沙滩上不时还有个别裸晒、裸泳的人,据说主要是皮肤病的患者利用日光浴治疗。44年前我们当新兵时,在狼牙湾(现亚龙湾)也尝试过类似疗法,以后说说。

偶尔遇见这样的画面,阳光下也有阴影,很是别扭。
傍晚,海风习习送来凉爽,海浪滚滚召唤着游人,此时的海滩热闹非凡。

远处的塔吊说明这里仍在加快建设,当地人对我说:“10年后你再来,恐怕又认不得了”。

也不知从何处漂泊而来一段枯树,牵肠挂肚、满身沧桑的,兴许和我一样就是一重归故地的顽固老朽。
上下两张相同背景的照片基本上是在同一位置上所摄,看起来远景山海依旧,时光相隔却有40多年之久。40多年,我们经历了多少往事,很多事情会渐渐淡漠,然而年少从军、报效国家的那份初心至今回味不尽,久远的点滴记忆仍萦绕于心,因为那儿见证着我们的忠诚和担当,保留着我们的挥洒过的青春。

我们在时,大东海边种了很多能够起到防风作用的马尾松,这次重回大东海,原有的大片马尾松已不见踪迹(也许现代建筑已不惧台风,也许是优选树种),仅仅看到这样一棵马尾松树,从伐剩的树墩处顽强地长出,依然伴随着这片海滩。

远处云端探出一段彩虹,让原本阴沉沉的天露出一丝笑脸。

临离开海南三亚的前一晚,独自一人沿榆海路走到了大东海的尽头,平静地感受黄昏依旧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