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至21日CCTV军事纪实栏目连续5天播出了5集专题片《走西沙》,那一帧帧跃动的画面活生生地将我带回到那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岛屿,看到西沙那熟悉的碧海银滩,30多年前过去的一幕幕宛若眼前......
感谢军事纪实栏目的三名记者让更多的人如同身临其境走入西沙,更让我们为当今那些为使更多的“现代人”享受精彩世界而常年驻守西沙、独守寂寞的兵所感动。
西沙,正是那些让人瞩目的祖国小岛,才会让每一个普通的戌边人心里都珍藏着一份自豪。往事钩沉,自己知道的西沙哩哩啦啦说了不少,这次就发几张自己现存的和西沙有关的老照片吧,都是些30多年前的陈旧痕迹了。
上左图是我1969年6月在西沙永兴岛信号台前沙滩上的照片,这是我手头唯一一张自己在西沙时的留影,当时这张照片从西沙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母亲,是母亲一直为我收藏。西沙之战那会儿,也增援来到西沙的战友王XS在永兴岛上也给我照了几张,遗憾的是照片一直下落不明。
这张“手握一杆钢枪”在信号台下的照片是当时岛上海军的头领李DT参谋为了拍摄一些资料,顺便给我们几个信号兵照的。当年在西沙执行守岛任务,为了避免军事冲突,我们都没有穿军装,只穿另发的便装,拍照那天我们四个人轮流换上一直用包袱皮裹着当作枕头的军装,后来细看照片才发现我的军裤“裤线”倍儿挺,整个像是熨出来的。
右上图是信号台局部放大的效果。桅顶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为了烘托气氛,我们还特意在信号旗桅上拉起那个年代十分特殊的两组通信旗,也许六、七十年代的老兵能够猜得出它所表示的意思。
站在值班室顶上故意摆出手旗部位的是1966年入伍的河北兵秦ZG,他胸前还挂着个望远镜。值班室平台下是预备值班室,记得是为了方便海图作业,上下值班室联络通话用的是一根贯通竹筒,非常原始,它让我想起老电影《地道战》里一位老大娘对着竹筒使劲传达民兵队长的命令:“开火!”

后补:上图是发文日后找出来我的另一张西沙老照片,也是李参谋(后曾任西沙巡防区副司令、榆林基地副司令)在永兴岛信号台上拍摄的。当时国家对西沙群岛工作很重视,给我们信号台配备了德国制造的可调式大望远镜,有20、30、50倍三个档,它是我们对海空观察的得力助手。我过去的两篇博文《我看见B-52上挂着“大猎犬”》和《西沙过去时——警告美舰》曾经提起过这个高倍望远镜,现在它能40年后现身让我很兴奋。
博友晓月汀兰的文章中提到前段时间去西沙时信号兵告诉她,现在的信号塔“台风来临的时候,这信号塔摇摇摆摆”。这事刮台风时我试验过,用丝线一头拴上一个小石子,另一头系在铅笔中央,然后把铅笔平放在碗口大的竹筒上,垂在筒内的小石子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居然会不停摇摆。
照片上的我显得很瘦,这瘦骨嶙峋的模样怎么也不能赖西沙艰苦,当时大鱼大肉加海鲜可没少造(蔬菜少的可怜),主要是没到长膘的年纪,看现在的孩子咋那么多胖子,难道食物里有激素?
下面的照片是1974年刚退伍回家在楼后的小树林照的,做个比较。我穿的背心是也去了西沙的护卫舰一大队战友贾DS在我退伍那天送给我的,上面印着“西沙海战”,张永枚坐他们舰时送给他的那张题字明信片也给了我,小贾,谢谢你。


翻箱倒柜找出的老背心,30多年了,还“新”着呢。
下面的照片是和我一同从北京到海南的战友张JS在永兴岛信号台上,时间大约是1971年前后。从高高的信号台俯瞰永兴岛,茂密的抗风桐比我1970年初离开时少了,路宽了,房子多了,岛上一定是人丁兴旺了,这和我1974年二次上岛留下的印象大体相当。

上面这张是战友张JS在西沙原来的军械弹药库房上面耍把式的照片。张JS和我原来也在同一所中学,他小时候就练武术,当兵以后坚持习武,熄灯以后常常独自练几趟拳脚,看样子在西沙也没断。张JS自退伍后一直没有联系上,也不知道他现在还练不练了。
你看他脚下,那可是我们最早用来接饮用雨水的平板屋顶,估计那时也不用了。我们曾和他开过玩笑,说他武艺高强,身手了得,一个旋风脚就上了房,呵呵,敢情是鞋上了房。
照片里隐约可见拉着平板车的一位,让我感觉到当时西沙建设刚刚起步,1974年西沙海战收复永乐群岛以后,西沙建设才加快了步伐。
我收藏着一本1974年西沙海战后广州军区政治部编印的一本书,叫《西沙之战》,里面收录了一些关于西沙之战的宝贵文字和照片,下面这张永兴岛旧照是书中其中的一张。照片显然是从我们信号台顶端向下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出来岛上已经大兴土木了。


上图是我从自己留存的一部关于西沙群岛的1975年老纪录片视频中截取的图像。1974年1月22日在护卫艇上执行完任务上岛后,看到这个钻井架立在永兴岛中部麻风桐丛林中,井架在潮湿海风的侵蚀下,锈迹斑斑。钻井口满是非常细腻泥浆,估计都是大陆运来的。井架现场周围无人看管,像是停止了掘进施工,做什么用不太清楚,也许是地质勘探?我和战友WXS曾顺着晃晃悠悠的悬梯爬到井架最高处,蛮刺激,不过工人要是成天这么爬上爬下,可真够悬。
下面这张镌刻着厚重历史和庄严主权的纪念碑图片,也是1975年的纪录片视频截图,了解和看过现在“主权碑”的朋友可以对比一下。1974年1月运输船战友WXS上岛后给我在这儿照得像找不到了,就拿它留个念想吧。

下面这位穿着兵服、带着官帽、踌躇满志的是护卫艇42大队的东东,“1.20”我俩在一条艇上,打珊瑚岛时,他在艇上架着班用机枪一通的搂。照片是我退伍两个月后他从西沙巡航回基地后寄来的,照片背面写着“永兴岛信号台前丛林中的海军士官”,信中告诉我,他望着身后的信号台,不禁会想起我们曾共同战斗过的日子。
当时,海军刚刚换新式军装,实际是恢复65式以前的式样(只是没有军衔),而且也还没有士官这一说。有关他的一些回忆过去在博文《见战友,往事涌心头(一)》和《回忆西沙之战之一——战友对话》提起过。

再有就是以下已经在过去的博文里发过的小王令侯的西沙留影。她是我在博客里偶遇的榆林基地战友,我在《谁是首批踏上西沙群岛的女兵?》一文中引用了她的《驻守西沙》文章和三张老照片。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所见到反映老信号台全貌的照片中最完整的一张,我记得她身后的园型小房子(当时放些工具)再往后的沙滩边,灌木丛中曾经有过一个礁盘石搭建的简陋守岛掩体工事,上面的木板用油漆写着“誓与海岛共存亡”,很提气的呢,这与小王令侯曾说起的“死守榆林港,尸埋五指山”那句口号有一拼。
下面这张照片是小王令侯在西沙石岛的照片。

下面转发几张网络上找到的现在永兴岛信号塔照片,多壮观!新塔看样子还是在老信号台的位置上建的,不过30多年前信号台前面的沙滩已经变成了军港码头,今非昔比了。
祝愿西沙更美丽,祝愿西沙的新老战友一切安好!



点击观看《走西沙》
第一集《当兵走天涯》
第二集《西沙玫瑰红》
第三集《下岛见闻》
第四集《小岛印象》
第五集《爱在西沙》
鸣谢博友开花的豆饼及时留言告诉我央视播出《走西沙》,使自己没有错过激动一把的机会。
2010年9月22日中秋节补充:
很巧,近期在博客里结识一位参加了1974年“1.19”海战的战友,当时他是扫雷舰10大队396舰的报务员,为赢得海战胜利做出了贡献。“1.20”登陆战我在护卫艇上帮助接收的海指作战命令信号就是从396舰上发来的。战后海军换装,他和战友在西沙永兴岛照了几张像,其中有两张是以我们信号台为背景,那时,信号台绝对是永兴岛的地标性建筑。去西沙没到那去照相,眼力劲儿差了。经战友同意放在我的这篇博文中作为补充。非常感谢战友laojia396(点击链接战友博客)提供珍贵老照片,他让我们共同回忆和分享驻守、巡逻、保卫祖国宝岛的时光。



在西沙时,只记得初一、十五涨大潮,却实在想不起来在西沙怎么过的中秋,也许那时根本就不过这个节。今天中秋,我把这篇旧文置顶,算是对来访的朋友节日问候:各位保重,全家幸福美满!
还有,各位有西沙的老照片打个招呼尽量往上搁,老西沙们凑在一起多不容易,图个热闹,图个痛快,图个念想。让那些逐渐淡去的西沙往事随着我们珍藏的一张张老照片重现心头。
2013年5月26日补充
战友张中学(诗话人生)是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曙光3号船的信号班长,西沙永乐群岛自卫反击战收复三岛抓获的南越战俘是他们船从榆林押解到广州的。日前,战友寄来自己撰写的回忆文章,并发来几张老照片,其中有难得的西沙老照片。我转载的战友文章见《信号兵战友回忆当年押解西沙海战俘虏》。几张西沙老照片补放在这里。

上图可见1974年的永兴岛码头。并舷停靠码头的是曙光3号和1号船,还可见到给西沙运送淡水的海水557船。下图是当年画报上的彩照“永兴之夜”,从中部的两船桅杆看,像是上图的曙光3号和1号船。入夜,码头熙熙攘攘,繁忙了一天的战友们在干啥?


上图背景可见西沙永兴岛被日本人侵占时修建的炮楼,炮楼前面是西沙老气象站的地面。前排左二为战友张中学。

上图为1974年曙光3号官兵的合影,四排中为战友张中学。背景为永兴岛码头一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