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⑴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⑵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的。”
⑶“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A)笑吟吟地点头。小女孩露出了笑脸。
⑷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
⑸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般的世界。
⑹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她真怕她的洋娃娃出现什么意外。
⑺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B)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小女孩的妈妈眼睛睁得大大的,一把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又伤心地哭了。
⑻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⑼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⑽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⑾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⑿那些书信,她一生珍藏。其间,有人出巨资想购买卡夫卡的书信,她笑着拒绝了。最后,她把它们全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
⒀至今,那些书信静静地躺在维也纳博物馆,作为一段感人故事的见证,也见证着一颗伟大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
1、通读原文,谈谈本文标题“最后的阳光”的妙处。(4分)
△本文以“最后的阳光”为标题,记叙了频临死亡的卡夫卡通过书信的方式帮助一位失去洋娃娃的小女孩,并使女孩成长为研究卡夫卡的学者的故事,运用比喻,将卡夫卡给予小女孩的帮助比作最后的阳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卡夫卡无私大爱的赞美,写出了卡夫卡带给小女孩及整个世界的温暖。
★变化点——梳理文章情节。(4分)
①一位生命垂危的男子路遇一个因丢失了洋娃娃二伤心的女孩。
②男人充当洋娃娃,经常给孩子写信,并给他带来快乐。
③小女孩及家人明白“洋娃娃”就是卡夫卡,但是他已经去世了。
④女孩开始研究卡夫卡并对他的作品的推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⑤女孩拒绝别人出资购买卡夫卡书信的想法,并把书信捐给国家博物馆。
2、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词句作批注。(6分)
(A)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框定的词语作注。
笑吟吟:微笑的样子,形象地描绘出男子承诺时愉快且真诚的神态,此时他生命无多,却用微笑驱除小女孩心头的苦恼,折射出他善良无私的品质。
(B)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小女孩的母亲收到卡夫卡来信后的惊讶于受宠若惊,从侧面表现出卡夫卡的善良、无私、有爱心。
3、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描写出第四段空白处“小女孩”此时的神态与心理。(3分)
她读着,觉得神奇极了,仿佛自己被洋娃娃带到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去了,脸上露出甜甜地笑,眼睛中闪烁着对幸福的洋娃娃的羡慕,她真想和它一起去游玩呢?
★变化点——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描写出第四段空白处“小女孩”此时的心理。(3分)
她一定在想:
我的洋娃娃真是幸福,能够有这么多神奇的经历,为什么当初它不带我一起去玩呢?如果我也能有这些经历那么该多让人羡慕啊!
★4、第六段“她真怕她的洋娃娃出现什么意外”一句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3分)【写作手法的作用】
设置悬念,为揭示卡夫卡的身份做铺垫,为下文写到卡夫卡去世做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
★5、第十二段中,“有人出巨资想购买卡夫卡的书信,她笑着拒绝了。最后,她把它们全部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你是怎么认识他的这一行为的?(3分)【分析人物的形象变化之二——判断行为】
她接受过卡夫卡真诚的帮助,被卡夫卡的大爱、无私精神深深地影响,她知道这些书信是属于人类的宝贵财富,她希望卡夫卡的崇高精神能滋养更多的人,所以将卡夫卡的书信捐给博物馆。
★变化点之一——为什么她会最终把书信捐给博物馆?(3分)
(答案相同)归类、理解一种行为及分析原因,而非评价。
★变化点之二——文章为什么还要再写女孩捐书信的情节呢?(3分)
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概括段意)②深化了文章中心,女孩希望卡夫卡深受卡夫卡爱心、无私的影响,希望卡夫卡的崇高精神能够温暖更多的人,更加突出了对卡夫卡无私奉献,有爱心的品质的赞美。(同《前方遭遇塌方》的第5题)
★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中“它们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的理解。(4分)
卡夫卡送给小女孩的书信,代表着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先给全世界的无私的爱,充分体现了卡夫卡的崇高品质,这种崇高品质深深震撼,和影响着全世界的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所以它们是卡夫卡最好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