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2021-09-28 14:12:36)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月满华夏

(散文)

 

陈新

 

月亮,不仅仅是一颗星球,它还是我们童年理想的高度,成年情感的清影,神秘追求的深爱,今日中国宇宙航行的驿站,未来华夏扬眉吐气的阳光……

 

 

月华如水,淡淡地撒在天地间,犹似镀了一层朦胧且清稀的面汤。

鸟嘤、蝉鸣,虫豸的欢歌,或者静寂的树们、山们,都在这浩淼的面汤之中,各自腻润。

虽然空气依然如凝地一动不动,或大或小的风,也都热得不知躲在哪个地方乘凉去了,除了呼吸时才在鼻翼前有微微的流动。但沐浴在月光里,燥热的内心,还是像在汗涔涔的炎热中饮下了一碗凉水般的舒服。

夏夜炎炎的晚上,我的童年、少年经常性地躺在临时放在房前晒坝里竹编的凉席上,乘凉,歇息,享受吝啬的凉与爽。虽然空气依然如蒸笼,但人只要静下来,便能感受到炙烤了一天的大地在有一阵没一阵的蝉鸣声中,热,去了些许。

夏天除了热以外,还有蚊子。这些蚊子贪婪且执著地一次又一次扑向迷离的我,吸食着我的血液,但却赶不走我心里对月亮淡薄清辉润美的渴望。

同一块晒坝里,通常还有不少男人和女人,也一样躺在竹席上乘凉。因为劳累,有的人已经发出了呼噜声,一任嗡嗡的蚊子叮咬也没惊扰了他们。这样的夜晚,往往盛满了故事与童话。一个发生在地球与月亮之间的传说,便美好了多少人的多少个夏夜。

我们的童年少年,以及曾经的我们的童年少年,或许就在某个夏天的晚上,也可能不是夏天的晚上,却没睡着,在看着繁星点点浩瀚的夜空,以及圆月高挂的景致之时,一个传说,正从妈妈的口中,或从其他老人的口中,讲述了出来,美好地流淌进曾经幼小却清澄的心里。

这是一个关于月亮与嫦娥的神话,温馨的心情,被柔柔的月光牵引着:

“月亮上那些暗的东西是啥啊?”

“那是树啊,月亮上的桂树呢!”

“树?月亮上也有树吗?”

“月亮上当然有树了,你看吧,那树还动呢。”

于是童年少年专注地看起月亮来,目不转睛。

然而,目光所及,除了丝丝缕缕淡淡的云从月亮身边擦肩而过之外,童年少年却并没有看到月亮上的“树”在飘摇,在动荡。

“那树没动啊,我没看到它动呢。”

“你看得久一些,便能看到月亮中的树在动的。而且,还有可能看到那树丛中有兔子呢。”

“月亮上还有兔子?谁养的兔子啊?”

“是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养的兔子呢。”

“嫦娥?嫦娥是谁?”

“嫦娥是一个仙女。”

“嫦娥是仙女啊?”

“对呀,嫦娥本来是地上的凡人,后来得道成仙,便飞到月亮上去了。”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曾经这样说过。

抬头望天,眼界高阔。每一次仰望,高度对于人生都可能构成魅惑。低头看地,咫尺天涯,脚踏实地的同时也可能目光短浅。

也许,一个人的志趣与胸怀有多大,他人生的舞台便有多大;目光和思想有多远,他的人生、事业便有多远。

无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匮乏还是丰盈,能够在夜露氤氲中遥望高挂天上的圆月,遐想月亮上一些可能的存在,不可能的存在,可能的不存在,或者根本就是传说中的仙女、玉兔、蟾宫,甚至将自己也置身于这种飞飞状态的遐想之中,其实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放松和怡想。

月亮,这种生长于童年少年稚嫩中的欢娱与神往,有多少人隔着时空呼唤,夜色清朗之时,更有多少思绪在翩然。

眼望月,无边遐想,理想萌芽,冥冥之中为多少人铺就了一条想象与奋进有机融合的康庄大道,以至于从此开始,亦步亦趋的未来,便有了康德的星空、罗素的尊严和帕斯卡的芦苇……

那金灿的地方实在凄凉

高悬夜空的月亮

并不是当初亚当见到过的情形

人们无数世纪的凝注使它积满了泪水。

看吧,它就是你的明镜。

这首诗名叫《月亮》,是阿根廷著名诗人、小说家博尔赫斯时年86岁的作品。

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他的小说千回百转,魔幻如迷宫,读起来像诗一样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外表简洁、散淡,却有感人至深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悬念,读起来又像小说能让人酣畅淋漓;而他的诗奇想联翩,意境飞翔,文词精妙令人叫绝,又有散文的宽泛和广阔。“联系这三者的,是他睿智的思想。”

遥挂天上的月亮,成了博尔赫斯感情传递的纽带,却金灿而凄凉,我们无法解读其时心境。但是,关于月亮寓情的意境,在中国的诗词中却并不鲜见。

月亮,孤寂地悬于高天之上,古今中外,总被人们将之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外国,如博尔赫斯、如雪莱等等;大文豪苏东坡传诵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月亮,也是富贵、华丽,且寒冷凄凉的。“明月几时有?”豪放的苏东坡既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是惊叹造化的巧妙,大气壮阔。遥想神话世界里最伟大建筑的华丽与梦幻,也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而李白《静夜思》诸句,信口而成,看似随意,却道出了无尽的游子思乡愁肠。

我们在仰望浩瀚夜空中的月亮,遐思月亮上有什么的时候,在距离我们数百到数千年之外的古代,或近在咫尺的时光里,也有多少渴望的眼睛抬头望天。他们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环境和气候里,用仰视的姿势解读这个半月浮沉的神秘,解读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到底没有什么,冥想天空、宇宙、星宿与自己的关联,并因此产生过环肥燕瘦的想象。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这些古籍在带给我们古代的风景之外,还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和诗意的启蒙。

我国古籍中关于月亮有据可考的文字,始见于4000多年前《山海经》中关于帝俊的神话。《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之妻常羲,实际上就是嫦娥。

无论月亮之上是否富贵、华丽,或寒冷凄凉,一直都是人们向往登上月球,向往登上月球探秘的动力。

然而,要登上月球,何其难哉!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的记载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便有了飞天梦,而鲁班则是中国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到了唐代,中国人的飞天梦似乎更强烈。就如同那个朝代著名的三彩瓷器般的绚烂,书写着令人惊叹的传奇。

《唐逸史》载,在唐开元年间,唐明皇甚至还登上过月球,在广寒宫里欣赏过数百身着白纱裙的仙女跳舞,“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衣,舞于广庭。问其曲,曰《霓裳羽衣》”,并默记这首优美的舞曲回到人间后,依调整理出《霓裳羽衣曲》传世。

唐明皇真登上过月球吗?

不得而知。

没有科学依据能够表明这个热爱音乐的唐朝皇帝有过这段传奇般的经历。

但同样在唐代,却有另一个记载,似乎表明唐朝人与月亮是有联系的。之所以这样说,是现今的科学能够证明这个以纪实手法书写的传说故事中有些元素并非空穴来风。

这个故事被唐人段成式记录在《酉阳杂俎》一书中。

段成式在唐朝文名颇盛,与著名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号称“三才”,时号“三十六”,因三人排行都是十六,故有“三十六体”之称。

故事里说,唐朝大和年间,郑仁本的表弟曾经和一个姓王的秀才游玩河南嵩山,当时的嵩山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两人为了追求野趣,穿行在野藤丛生、萝蔓密布的幽静山涧,渐渐迷了路。不觉间天色向晚,倦鸟归林,两人才有些着急起来,开始寻找出路。

正当他们焦急不已之时,突然听见不远处树丛中有人鼾声如雷。于是拨开树丛以探究竟。目光所及,竟看到一个穿着一身洗得发白衣服的人,枕着一个包裹正在酣睡。

总算有一个可以问路的人了!两人欣喜得大声问道:“我们第一次来这山沟中游玩,迷了路,请问你知道通往外面世界的大路该咋走不?”

那个正在酣睡的人被叫醒后,只是抬头略微瞧了他俩一眼,却并不理睬他们,又自顾自地继续睡了。

这人怎么这么没礼貌啊?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有些生气,但这大山之中只有这一个山民可以问路,纵然心里有气,也不便发作。

于是两人继续呼唤那个嗜睡的人,直到呼唤多次,那人才打着呵欠坐了起来,对他们说:“来这里坐吧。”

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便走了过去,继续问出山之路。

那个哈欠连天的人非但未给他俩指点迷津,反而答非所问地问他们:“你们知道月亮是由七宝合成的吗?月亮就像一个巨大的汤圆一样,上面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听人说,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我就是其中一户!”

那人说着打开包裹给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看,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看到包裹里果然有凿子、斧头什么的,还有两坨像玉屑一样的米饭。见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惊奇的目光中有着饥饿的元素,那人便从包裹中拿出一坨玉屑一样的米饭来赠送给他们两人:“你们分着吃了它吧,虽然吃了这坨饭后不能保证长生不老,但也可以一生不得疾病。”

那人说罢站起身来,给郑仁本的表弟和王秀才指了指前方:“你们只要朝着我指的方向一直往前走,便能走上出山的大道。”

说完这句话后,那个人便倏忽不见了。

这虽然是一个怪异故事,但是站在现在科技的角度看,故事中所包含的几个元素却令人惊异: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月球上明亮的地方,是太阳照到月亮的凸处而显现的;有八万二千户修理起伏不平的月亮……

现代人类得知月球凹凸不平、有山脉、有平原的真实面貌,却是在1609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制造出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之后,而《酉阳杂俎》写于9世纪,作者段成式是怎么知道月球表面起伏不平的呢?

只有这样解释,唐朝时,月球离地球的距离比现在近。又或者,段成式笔下的人物真遇到过来自地外的高智慧生物。

诚然,世间所有的深爱,都源于美好以及些许神秘。

但无论是美好的寄寓,还是神秘或恐惧,都是心灵的写意。

月亮,这方霓裳飘动仙气充盈的乐土,承载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太多的情感和诗意。

月亮,其实无处不在,它或高挂于天空,或高悬于内心。它慈眉善目像一尊佛,为旅人照亮漆黑的夜;它不离不弃像你的家人,你走它也走;它血脉相连像你的父母,与你同悲同欢;它又来者不拒像你的挚友,寄托你的思念……

每一次在天空或者在心空与月亮不期而遇,都能让人感受到它满身散发出玄妙的气息与神秘的光环。

人们向往月亮的原因,是自古至今一直在流传的关于月亮的美丽神话,这些神话将月球妆点成了美丽的风景。

月亮,它是一根线,一根连接情感与希望的线。哪个中国人的童年没有被嫦娥的故事吸引过呢?嫦娥在蟾宫曼舞,月桂之香冉冉,这美好而凄婉的神话,给我们启蒙了同情心、正义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凝神之际,谁不曾有过心驰神往?

面对遥远且高不可攀的月亮,难道人们真的只有肆意飘荡无涯的嗟讶,以及遥不可及梦想的遗憾吗?在黑夜里一路划过朦胧而执著的求索轨迹,时光进入近代,人类对走出地球的愿望更加强烈。

童少时期,嫦娥、玉兔与月亮的故事充满无限美好,多少人在嫦娥、玉兔、月亮的故事中成长。虽然后来长大了,知道长辈所讲嫦娥的故事,玉兔的故事都是虚构的神话,是不存在的。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多少人却反而对月球的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月球上就算没有嫦娥,没有玉兔,没有月桂,那月球上到底有什么?要是哪一天,自己能够去揭开这个谜底该多好啊!

虽然这种遐想如稻田里的秧苗一般弱小,又如肥皂泡一般绚丽却又虚无。可谁又能否认,即便再伟大的成就,也萌芽于遐想的事实?

对于有心人来说,遐想能演绎成梦想,梦想会成为理想,理想会变成奋斗目标,而奋斗目标则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

有一个人的童年也是一样,他的人生也曾向月亮寄寓着希望,寄寓着美好。这个人后来成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童年里的月亮故事,是他连接从现实到理想、从农民到科学家的一根线。

他,就是吴伟仁。

吴伟仁在21岁之时,还是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双腿沾满泥的农民、劳动时汗如雨下的生产队长。当每天骨头累得快散架之时,他只能躺在童年的嫦娥故事中疗乏疗累,让美丽且飘逸的神话传说令自己放松,以便在第二天星光阑珊时再奔向瘠薄的土地,继续挥汗如雨挚诚地付出。

而此前,美国、苏联在月球的探索正如“华山论剑”,短兵相接,激战犹酣。

当两个科技大国斗得天昏地暗,乾坤倒转,最后胜负难分之时,中国的探月事业,却如正在牛耕锄种的吴伟仁未来的科技事业一样,还是一张白纸。

但中国在努力。中国的努力,让高不可攀的蟾宫从远古走来,一米一米地降低它与我们的高度。所有拉近距离的手,都在渐行渐近的中华民族与月亮的情谊中忙碌。

吴伟仁从污浊昏黄的稻田里洗脚上岸,筚路蓝褛地走向了中国科技大学,从零开始学习航天科技。中国探月工程也在春风渐吹的过程中渐渐萌芽。

嫦娥揽月,既是一种对月球资源的探测,更是对人类深空梦想的实践和延伸。

将遐想泯于琐碎的生活之中,且抛此弃彼者,注定只能有平淡无奇的人生;而将遐想盛于心中,并为之奋斗者,则可能有波澜壮阔的人生。

理想不仅仅是思想火花,还得脚踏实地奋斗。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吴伟仁从一个大山中满眼迷茫啥也不懂的农民,成长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成长轨迹,与中国探月工程从无到有、从艰难萌芽到茁壮健硕,并闪亮世界的历程,何其相似。

月球探测实际上是科技强国之间的“亮肌肉,秀身材”。

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能源和特殊环境,是未来人类争夺的重要资源,假如中国漠不关心、从不问津的话,将来在国际上很难维护自己国家的合法权益,更没任何发言权。

据人类对月亮初步的探测得知,月亮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上的还多。月亮上的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一种是富含钾、稀土和磷等物质的斜长岩;一种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岩。月亮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月亮上还有丰富的氦-3,这种物质是地球上所没有的核聚变反应的高效燃料。

“氦-3主要来自于太阳风,是一种清洁、安全、廉价的核聚变发电燃料。100吨“氦-3所发的电能满足全球一年的电力需求,10吨“氦-3”所发的电,相当于我国一年的用电量。据估计,在月壤中氦-3的资源总量可以达到100-500万吨,能够支持地球7000年的用电需求。

月球上这些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能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展月球探测,探明月球上这些矿产和能源的储量和分布,对未来能源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探月的梦想,亦如中国原生的玉兰,大朵地绽放着美丽,展示着时间和挚诚的芬芳。这种有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花儿,在霜雪寒冬里,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矢志不渝。

中国探月工程脚踏实地地前进着。在嫦娥一号实现受控撞月、嫦娥二号圆满完成对月球虹湾区的成像任务之后,嫦娥三号成功地实现了月球表面软着陆。

探月夙愿,千年梦成。当身绘五星红旗的着陆器和巡视器相互拍摄的照片传回地球之时,多少人百感交集泪湿双眸。是的,“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我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自此,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探测器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仰头看天,心境粲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夫天地之气,茂隆郁积,薰为泰和”!

由于月球的自转与公转相同,在没有太空探测器的年代,地球上的人们永远只能看到月亮的正面,因而神秘的月球背面,便产生了各种诱人的想象、推测、传说:是外星人的基地,是蟾宫所在,是神仙的居所,有金字塔、有巨石阵……

月球背面到底有什么?

越来越多的人类探测器去往月球后发现,原来月球是如此爱面子,它的背面和正面竟然差之天壤:正面相对平坦光洁,背面则崎岖不平、遍布坑洞。

月球背面月壳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月球正面月壳厚度只有约60公里。

为啥厚此薄彼?

有关于此的假说很多。

假说毕竟是假说,只有与之零距离接触,才可能揭开谜底。

科学家推测,也许月球的童年跟地球的童年类似,但由于地球上有水与大气,数亿年的沧海桑田,地球的“童年记忆”早已被抹去,而月球上因为无水无大气,所以它的“童年旧事”还在,要想了解地球久远的往事,月球或许能给出答案。

多少年来,天文学家非常希望找到能屏蔽地球电磁干扰的宁静世界,以监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电磁信号。相比之下,月球背面便是这样的桃花源——月球自身挡住了来自地球的各种无线电信号,去月球背面探测,能在获取集地形地貌、物质成分、浅层结构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的同时,开展低频射电天文观测,研究宇宙辐射、太阳风、行星及太阳系外天体,以及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的空白。

飞越迢迢星际空间、怀揣人类重托、克服重重困难的嫦娥四号,最终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潇洒地踏上了复杂而又特殊的月球背面的土地。

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这个在国际上极具开拓性和创新性任务的圆满完成,开辟了人类月球探测的新领域,树立了国际探月征程上新的里程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出了具有先锋性质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嫦娥四号在月球上开展的探测卓有成效,当然值得自豪,但是,中国科学家们还期待中国的探测器能够从月球取回月壤月岩样本,用以数据分析。

月壤是从月球固体岩石圈到太阳系空间的过渡带,对月壤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还涉及太阳系早期演化的历史记录、月岩和月壤的宇宙线暴露与辐照历史、太阳风的组成、太阳表层的成分特征、小天体和微陨石撞击月球的历史记录等重要信息。

取回月壤月岩的重任,最终由嫦娥五号得以实现。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追星怀月,清灵静心。

探月时光在日复一日的鏖战中度过,其间的苦涩与艰难无以尽述,但成果也如月之恒,心中的快慰,更如日之升。

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封装;首次从月球表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球样本,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而且,中国带回的月壤月岩样本,和美国、苏联带回的月壤月岩样本,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且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因为美国和苏联采集的月壤月岩样本的形成年龄超过30亿年。而相关科学家认为,嫦娥五号降落的吕姆克山区域,形成年龄大约只在12亿年至13亿年之间。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披荆斩棘,先后获取分辨率7米全月图、首幅月球正面和背面地质剖面图;填补了月球背面甚低频天文观测的国际空白;带回了1731克月壤月岩及大量月球地质、环境、形貌等原始科学数据,带动了空间物理、空间天文、行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完成,使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月球样本带回地球的国家,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航天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50年前中国成功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五号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太空世界,中国人用坚实的脚步书写着成就梦想的轨迹。亦如吴伟仁当年在大巴山丛中的水稻田里插秧一样矢志奋斗、炽烈始终。正因为这样的默默付出,才有了令人艳羡的收获与成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探月工程虽然曾遭遇过太多挫折、承受过太多煎熬,但每一步进程,却无不闪耀着令人自豪仰望的亮点,书写着攻坚克难的成就。

月球探测是一个值得继续的伟大事业。

月亮的本质不仅仅是孤独,是苍凉,是皎洁,是暗夜零下摄氏180度的冷;是月昼摄氏150度的烫。探月至今,人类虽然得到了不少来自月球的科学数据,但对月球的了解,依然不过是些许皮毛。

月球本身存在着太多谜团。

有科学家经过认真地研究后,既困惑又一本正经地称:要解释月球不存在,似乎要比解释月球存在更容易得多。

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航天员在月球进行月震试验时发现,月波震动时间过了3小时20分钟才渐渐消失,按理,实心球体被撞击后,声音应该很快消失才对。因而,相关科学家在研究过这些数据后得出结论;月球是个空心体。

还有,月球环形山为何那么规整,是否智慧生命所为?

月海为什么是圆形的?且深浅几乎一致?

……

月亮,这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太空孩子,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它那颗亿万年前就一直在等待、又不知在等待谁的孤寂的心,谁能猜得透?

它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年轻的人类读不透它的亘古与苍老。

所有的深爱都是魅力,都是干旱最渴望的甘霖,都是伸手不见五指幽暗梦境里的呼吸,都是无垠海面上的远眺无极,都是感情浪花的生生不息。

因而,月球之谜,对孜孜不倦的探索者来说,就是深爱,就是魅力,就是走向一个又一个神秘未知的引领。

由是感叹,我国自己“编剧”、自己“导演”的那种万人空巷、全神贯注,自豪仰望的探月大片,那种我们曾经不只一次经历过的热爱无边的细节,不舍昼夜的风景,有多么动人。

月亮,不仅仅是一颗星球,它还是我们童年理想的高度,成年情感的清影,神秘追求的深爱,今日中国宇宙航行的驿站,未来华夏扬眉吐气的阳光……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即将上演的九天揽月续集,将会更加精彩,更加壮观,更加振奋人心。


陈新散文:《月满华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