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宠儿”。如何将大熊猫和大熊猫文化很好地传播出去,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应该加强少年儿童关于熊猫文化的学习。
2019年11月7日,由读者报社发起的“熊猫文化进校园”活动来到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的成都市熊猫路小学——全球唯一一个以大熊猫命名的学校。在熊猫路小学的校园里,到处都充满了熊猫元素,彰显着熊猫文化。

熊猫路小学内有一座著名的“熊猫主题图书馆”,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座以熊猫为主题的图书馆,这里有着多达2600册、110余种熊猫主题图书。在图书馆里,有两座别样的主题书屋特别吸引眼球,一座叫做“玲玲号”,一座叫做“兴兴号”,名字来源于1972年中国送给美国的第一对大熊猫“玲玲”和“兴兴”,它们为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走出了重要的一步,是中美建交的见证和友谊的象征。
在熊猫路小学良好的熊猫文化氛围中,此次“熊猫文化进校园”的主讲嘉宾——《读者报》总编辑、《看熊猫》杂志主编、《熊猫明历险记》作者蒋林,跟学校的师生们展开了一场关于大熊猫的对话。
活动开始前,熊猫路小学的学生们精心设计准备了暖场节目《外婆的澎湖湾》。穿着整齐校服的孩子们,或低吟浅唱,或合拍敲击,在整齐划一的歌声与打击乐节奏中,主宾迅速融入到会场的温馨氛围之中。
为了感谢熊猫路小学师生们的热情欢迎,蒋林向熊猫路小学赠送了他已经第四次印刷的畅销图书《熊猫明历险记》和《看熊猫》杂志。熊猫路小学校长张明蓉女士回赠了学校的文创小礼物。
在欢迎仪式和赠书仪式后,蒋林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以《超级熊猫——为什么人人都爱大熊猫》的演讲。跟同学们分享了大熊猫文化的相关知识点,如“熊猫知识知多少?”“正义与勇猛的化身”“科学意义的发现”“非法捕捉带来的后果”“加大保护力度换来科研成果”“和平与友谊的象征”“如何传播熊猫文化”……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传来愉悦的笑声。
人们对大熊猫的印象大多是呆萌可爱、憨态可掬,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大熊猫还有积极乐观、坚强的一面。蒋林在活动现场跟同学们分享了大熊猫“明”的故事。
1869年,在戴维发现大熊猫之后的几十年间,西方国家掀起了一阵“熊猫热”。“熊猫热”,是关注、喜爱,亦是捕杀。“明”正是在这种状况下,历经艰辛远赴英国。在英国,“明”成了大明星,英国女王是它的头号粉丝。在烽火硝烟的“二战”中,“明”又成了反战“代言人”,给英国人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通过熊猫“明”的故事,蒋林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熊猫“明”身上积极乐观的精神,以及勇敢面向未来的坚强信念。
在讲座中,除了大熊猫,蒋林还跟同学们聊了关于写作的话题,并分享了自己在创作《熊猫明历险记》这本书时采用的一些写作技巧。蒋林表示,写作是要带着情感的,这样传递给别人的东西才会有温度。大熊猫“明”是动物,但更是鲜活的生命,因此,蒋林在创作的时候,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熊猫“明”的性格、心理活动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与熊猫“明”的距离。除此之外,蒋林在书中还采用了场景烘托、修辞等写作手法,他希望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能用到这些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活动最后,熊猫路小学的同学们还分享了自己阅读《熊猫明历险记》一书的心得。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排队等待蒋林签名。
熊猫文化的传播,正是中国故事的书写,正是中国自信的塑造,伴随着一群热爱熊猫的人们的热心与努力,如春风一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此次“熊猫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圆满结束,也开启了读者报社跟熊猫路小学携手共同深入推广熊猫文化之路。读者报社将在熊猫路小学开展建立“看熊猫阅读示范基地”、组建“看熊猫小记者团”等一系列活动。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宣传大熊猫和推广大熊猫文化,读者报社积极拥抱新技术,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打造了“看熊猫全媒体平台”,该平台包含《看熊猫》杂志、熊猫直播、熊猫视频、“看熊猫”官方微信公众号、网站、衍生图书、文创产品等。
其中,《看熊猫》杂志是公开发行的唯一一本关于大熊猫的杂志,杂志以“文化、科普、趣味、品质”为创办理念,内容以大熊猫为主,同时包含其他珍稀保护动物。出版以来,《看熊猫》杂志因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风格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目前,《看熊猫》杂志邮政发行渠道(62-635)已经正式开通,欢迎大家到邮局订购哦~
作为一家致力于大熊猫文化传播的媒体,读者报社还将继续走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宣传大熊猫、推广大熊猫文化。(谢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