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主编孔令燕访谈

《当代》主编孔令燕访谈
何 平
中国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何
孔令燕:《当代》创刊就是随着新时期思想和社会的开放应运而生的。“文学记录中国”既是杂志的发展轨迹,又是现实主义办刊宗旨的具象描述。自1979年创刊起,前辈们就将现实主义确定为办刊宗旨。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个宗旨阐述为“文学克隆真实,关注现实民生”。2014年我开始全面负责杂志工作,正逢《当代》创刊35周年,就建议把办刊宗旨用更加当代化的语言、更加精准有力的句式,概括出来。最后议定为“文学记录中国”。《当代》发表的作品,几乎就是一部文学性的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史。每一部重要作品,都从不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命运进行了文学化呈现,从中能看到中国如何从过去那个时代,一步一步地走到改革开放的年代。《当代》走过的四十多年,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这种变化和成果的参与者、见证者,《当代》的确是用文学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发展的进程。
具体到办刊中,最主要的是在选稿、约稿、审稿的过程中,时刻想着
推动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何
孔令燕:推动和丰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是《当代》几代人共同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大道至简,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根本还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的变化。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从外部到内部推动或激发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化。巨变的社会环境推动作家们去自觉地感知、思考社会发展背后的规律和原因,如全球化进程、城市化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等等,显性或隐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些影响落实到文学创作上,都可以通过某个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体现出来。
何
孔令燕:第一任主编秦兆阳先生曾说:现实主义的道路是无限广阔的。我理解的“广阔”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文学创作源泉的现实生活是广阔的,另一个就是现实主义是文学创作的主流。如:当年的先锋作家们几乎都回归到现实主义的创作上,而且产生了更大影响。我的理念是不要有一定之规,不要划清边界,作品中既要有“现实”,又要有“主义”,那些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独到的见解、发现别人忽视的经验、能打动人心的,就是好作品。
何
孔令燕:其实所谓积极的探索,就是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发展、关心人们生活的变化,在编刊的时候有意识地寻找那些能够观察和思考这种变化的作品。我们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作家对身处其中的社会现实有新体验、新发现和新表达,要真的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能写出超乎寻常的况味,做到艺术源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些名作虽都是现实主义,但是因为作品关注的时代背景、现实命题、个体命运不同,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各不相同,客观上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多样化的更新发展。
何
孔令燕:《当代》毕竟是一本“杂志”,要做到体裁多样、兼容并包,必要有各种文学体裁的丰富和补充。中短篇小说中有许多名篇:王蒙《布礼》、冯骥才《雕花烟斗》、路遥《惊心动魄的一幕》、陈忠实《初夏》、蒋子龙《赤橙黄绿青蓝紫》、王朔《空中小姐》、贾平凹《艺术家韩起祥》、夏天敏《好大一对羊》、叶广芩《太阳宫》、尹学芸《阵亡》、宋小词《直立行走》等等。散文上,设立以纪实、叙事、关注人物命运等为主的“大散文”栏目,如“史记”“讲谈”“纪事”等,目的在于丰富中国散文的当代表达与实践,尽量摆脱“抒情散文”的窠臼,根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编辑要尽心尽力展示别人的好
何
孔令燕:根据多年的职业经历和人之常情,我以为,编辑和作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基于作品和专业的朋友关系。做一名称职的编辑,是我追求的目标。如何成为一名称职的编辑,我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精神追求,二是职业素养,三是职业定位。具体到工作中,我比较认同《纽约客》的资深编辑威廉姆·肖的部分说法:“一个好编辑正如同一个好教师,他的工作不是为了显示自己,而是为了展示别人的成就。”作为一名编辑,重点是要尽心尽力地把别人的好展示出来,要做到“君子有成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