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2018-12-11 10:10:50)
标签:

《九寨祥云》

丁晓原

英雄

九寨沟

研讨会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感谢丁晓原教授深情高评长篇报告文学《九寨祥云》!《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对善良心灵的深情礼赞

——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光明日报  20181211日  丁晓原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刊发在《中国作家·纪实》第9期的《九寨祥云》,记写的是20178月九寨沟抗震的故事。它仿佛是空天中飘来的一朵美丽动人的云彩。

陈新的新作《九寨祥云》就其题材类型看,它是一部书写非常态对象的非虚构作品。这里的“非常态”就是指地震灾难。地震的非虚构书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报告文学的一个重要存在。钱钢在唐山大地震10年后推出《唐山大地震》,是“是作者为今天和明天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心理学家……为我们整个星球上的人们留下的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一部蒙受了不可抵御的灾难的人的真实记录。”这是一部厚重之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年,地震写作成为报告文学的一个热点。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用镜头定格真相,让文字留下思考”。这是一部具有深度的报告文学。我读陈新的这篇新作,感觉这是一部具有人性温煦的感人之作。对《九寨祥云》的主题,陈新做了“卒章显志”。“什么是九寨祥云”?“是春天的山花烂漫,夏天的澄澈清凉,冬天的水墨静寂,抑或秋天的层林炫彩?其实,九寨祥云不仅仅是日复旦兮的日月光华,九寨祥云更是雅识经远的人间大爱!”正是这样,在我看来,《九寨祥云》是一曲拒绝物质中心主义,对善良仁爱心灵的深情礼赞,是一幅新时代闪烁着人性光彩的纯美图景。

非常态是一种实在,也是一种独特而富有表现力的视角。不期而遇的大地震,是大自然施放的一种不可抗拒的破坏力量,对于人类而言无疑是灾难。而这样的存在,之所以成为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是因为它为作家的多意性写作提供了可能性。九寨沟大地震也是这样,只是陈新从切实的观照体认中,提取出了“祥云”这一主题。这样的主题既来自于具体叙写对象本身所富含的精神元素,而又是现实社会中相对短缺的“必需品”。在此语境中阅读《九寨祥云》,我们可以看出作品所写关联着重大的时代主题价值。陈新在九寨沟地震一周年之际及时推出这部作品,反映了作者对题材价值的敏感,也体现出他对作品主题把握的到位。

无疑,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好时代,但从新闻或周遭时常可以听闻一些匪夷所思的人与事,其中的物质至上、人性沦落,已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报告文学的力量在于真实。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九寨祥云》自然是“祥云”满天,但作者并不无视其中也有“乌云”卷起。“被灾难撕去伪装的人性风景,也是春夏秋冬”,有一些自私利己者,“争抢物资或与工作人员无理取闹”。这一方面是人的某种本能的写实,另一方面也与现实中人的核心价值的淡化有关。我们自然不希望地震发生,但地震却是难得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的大课堂。“‘快跑,余震来了!’那些正在哄抢的人便会落荒而逃,秩序立即井然。”这当然是工作人员为了教育自私者的一种“设计”,但这种充满“戏剧性”的场景,正好折射出现实人心之境的困厄。这也从反面凸显出《九寨祥云》重要的思想性意义。

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相生相成的文体,报告为其根与本,而文学是其存在的方式。在《九寨祥云》中,“人间大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或一个空壳的主题词。

作者熟谙报告文学写作的基本规范,注重通过具体的故事叙说,通过故事中人物的有效再现,以非虚构文学的方式落实作品的主题表达。文学是人学,作为叙事文学样式而言,报告文学当然应以人物的充分叙写为主,以人物形象的真实再现立定作品的主题与思想。

《九寨祥云》是地震中九寨人的“祥云”,作品中写到的具体人物有许多,有各级领导干部、酒店老板员工、公安干警、志愿者、游客、出租车司机等。他们的身份背景各有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大爱情怀和道义。州长杨克宁获知地震信息后,第一时间月夜疾驰,以身试险,赶赴灾区第一线,夜以继昼,指导求援,安抚群众。当得知游客受惊有求,他“立即让司机开车……送离地震区前往安全地带,并送上面包和矿泉水”。一个情为民所系、所急领导干部的形象就这样跃然纸上。

作品着笔最多,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景区扎西酒店的老板的何明庆。何明庆家庭负债累累,原本指望通过租赁经营宾馆致富的他,被瞬间的地震击碎了梦想,“眼泪吧嗒吧嗒地落了下来”。但这是一个真正襟怀大爱的大写的人。他叫上员工冒着余震的危险,将宾馆小卖部原本用以售卖的20多箱矿泉水、方便面等,无偿分发给游客;他劝阻游客返回宾馆内取物,而自己带领员工冲进宾馆取来被子、浴巾等,为游客御寒。震后,与员工把游客的行李一一按登记清理,并邮寄给他们。变卖自己的房子,给员工及时发了工资。作者静默素朴地叙写了这一系列的情节细节。在这样的叙写中,物质意义已经退去,一朵精神的祥云正在升腾,一个新时代仁者以一颗伟大的心灵,感动感染着读者。陈新正是以这样的人物再现和精神凸显,使作品的“祥云”主题表达得以可信,而且具有了更强的感人的审美力量。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报告文学是写实的文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的写作,只能按照实然的秩序机械地复写。具有报告文学文体自觉的作家,往往能在非虚构的受限中,进行能动的艺术的作为。写作了

《爱,与你同在:芦山地震中的感动》《嫦娥揽月》《探海蛟龙》等报告文学作品的陈新,从对叙写对象的深入采访和充分内化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有意味的机理,由此建立自适于《九寨祥云》的叙事结构。这一点读者在阅读作品首章第一节“假戏真做的惊悚”时,可以获得真切的感知。

在九寨宋城景区,游客观看大型实景歌舞节目《九寨千古情》,其中有一幕“大爱无疆”,为还原汶川现场实景,运用高科技5D实景演绎,舞台上的演员也做逼真的表演。而真实的地震也恰好在这时发生。作者发现了事实中存在的这种“戏剧性”巧合,作为设计作品结构的一个要点。这样的设计既是一种写实,同时,又强化了作品叙事的奇异性,可以有效地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个体现作者写作能动性的结构点是作为结构性人物杨星的设置。

《光明日报》丁晓原:读陈新报告文学《九寨祥云》

 

作品的开篇从震后数天阿坝州委宣传部长杨星接到异地莫名电话起笔,然后宕下不述,转为展开具体的主体故事,直至作品第六章“九寨涅槃”的第3节“满心都是感激”,才作补叙交代。这样既使作品的叙事平添了悬念的意味,同时又强化了作品主题的表达效果。所有这些,在作者这里都是经心的。经心而为,一是意识,二是能力。陈新二者都有,也正因为这样,《九寨祥云》就不只有真实的报告,而且也是很文学的作品。

  (作者:丁晓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