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之下的人性光辉——读陈新《九寨祥云》(作者杨嘉利,原载《中国国门时报》)

祥云之下的人性光辉
——读陈新《九寨祥云》
2018-11-06 10:11:58
杨嘉利
人活着,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捧读《九寨祥云》,这句话油然萦绕在我耳畔,让我的心情也时刻跟随着陈新的文字,和他用这些文字所展开、所刻画的情节以及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物跌宕起伏,千折百回……
http://www.cqn.com.cn/zggms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6/IMG00241daf44f24914711803.jpg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24小时内,受困灾区的6万多名游客便实现了零伤亡安全大转移!面对突如其来的这场大地震,九寨人是如何从容应对,上演人间奇迹的呢?
这个疑问,一年多来一直困扰我。不过,最近有了答案,答案来自我所读的《九寨祥云》这本书。作者用细腻的文笔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完整还原了地震前后在这片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所发生的事情,让我在这样的文字和情节中如同身临其境地经历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以及感天动地的拯救,从而让我心中的牵挂释然。
http://www.cqn.com.cn/zggms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6/IMG00241daf44f24914712134.jpg
《九寨祥云》是一部长达4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作为一名写作者,我知道在所有文学品种中,报告文学是最难驾驭、也最难写好的。原因就在于它介于“纪实”和“文学”之间,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有文学的创作性。可要把两种完全不同属性的创作形式融为一体,还要有一定的可读性,就不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
至少,就我的阅读范围而言,近年来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不多,就算有大抵上也就是一些几万、十几万字的作品。像《九寨祥云》这样洋洋洒洒几十万字,而且读来一点不让人感到沉闷和乏味,相反还让人感觉如同观赏一部惊险刺激的电影大片的报告文学作品,确实是凤毛麟角。不得不说要完成这样一部非虚构作品的创作,除了事件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作者对于很多细节的挖掘及把控,都需要有很高的能力,需要在文字的驾驭上炉火纯青。
从事过新闻采访工作的人都明白,当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后,不同的记者从不一样的切入点、不一样的角度和细节入手,所采写的新闻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信息量。仅从这一点上,《九寨祥云》的作者陈新先生,无疑称得上是一位写作报告文学的大家。
就这部作品而言,陈新在创作上抛弃了过去很多报告文学作品就事论事、平面直叙惯用的创作方式,大胆而创造性地把一些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移植过来,从而让一个几乎近年来已被很多作家写烂了的灾难性题材,在他的笔下变得生龙活虎,引人入胜。
比如《九寨祥云》的开篇,陈新便是用这样一个很有悬念的情节把读者带入他所要讲述的故事之中——
“喂,你是杨星吗?”2017年8月12日,一个号码归属地为广东省河源市的陌生电话,打到正在开会的杨星的手机上。杨星接起电话,里面传来一个女性且粤语味极浓的普通话声音。“你是哪位?”杨星脑海里搜索着这个听上去有几分熟悉的声音,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对方语气急促:“我叫刘雪妹,还记得吗?”“刘雪妹……”杨星仍没想起这个叫刘雪妹的人到底是谁,她怎么会有自己的手机号码呢?“您记不起我了?8月10日那天,有一个在九寨沟县城黄浦酒店发脾气的广东妹?您还给了我您的手机号码。”“哦……”听了这个自称叫刘雪妹的人的自我介绍,杨星心里顿时一激灵,紧张得手也抖了一下——“刘雪妹”?难道是来找麻烦的?她原本紧绷了几天刚刚有些松弛的神经,又蓦地紧张了起来,思绪回到两天前刚刚过去的时光里……
这样的文字,相信任何读者读来都不会立即联系上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而是如同一部有很多恩怨情仇的小说或电影。
可作者笔下,就是用这样的开始,揭开了一场大地震的神秘面纱,和大地震中人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性的美好。
我很欣赏陈新先生所说的一句话:“地震题材的文学作品,不是要用文字记录下地震所带给人们的苦难和伤害,而应该折射出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所迸发出的人性的光辉。”
然而,在这个方面,尽管从10年前的汶川地震开始,描写地震和地震灾区人们生活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但多数作品还是把主题集中在了“苦难”两个字上,无论家园的重建还是精神修复,其基调大多还是对灾难带给人们肉体和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的描述,而忽视了人性在这种灾难和创伤中所折射出的美好。
人性的美好,或者说善良,很多时候是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被淹没,被掩盖的,这需要用灾难和苦难来激发,来呈现。陈新的《九寨祥云》,便是弥补了近年来地震文学创作上的这种缺失,因而具有了一种直抵人们心灵的力量。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陈新的《九寨祥云》,表面上看,书写的是九寨沟地震,但实际上他是在书写经历了汶川大地震、芦山大地震以及茂县泥石流等众多自然灾害后,四川人民在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自然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理性从容、顽强坚韧,攻坚克难、相扶相携的斗志和精神!
而这样的斗志和精神,何尝不是这个国家延续了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民族品质呢?毫不夸张地说,《九寨祥云》所书写的英雄群体,在大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无畏与奉献,无私与大爱,其精神与情怀比肩于“人间天堂”九寨沟秀美的风光。
人活着,是需要有点精神的。捧读《九寨祥云》,这句话油然萦绕在我耳畔,让我的心情也时刻跟随着陈新的文字,和他用这些文字所展开、所刻画的情节以及众多有血有肉、可歌可泣的人物跌宕起伏,千折百回……
http://www.cqn.com.cn/zggmsb/img/attachement/jpg/site2/20181106/IMG00241daf44f24914712955.jpg
今天,九寨沟地震过去1年多了,陈新不会知道的一个事实是,他用几十万字书写下的这个英雄群体,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意外。这种人性的美好,一旦化为精神上的力量,又是什么艰难困苦所能阻挡和战胜得了的呢?在这片因无数人的善心而织成的祥云之下,善良的九寨人一定会平安吉祥……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