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陈新长篇小说《镜像》,是镜像,也是幻像

标签:
陈新人民日报长篇小说镜像杨不易 |
感谢《人民日报》宣传长篇小说《镜像》!
感谢著名作家杨不易先生对《镜像》的高评!

是镜像,也是幻像
——读陈新长篇小说《镜像》
杨不易/文
读《镜像》的前几章,也许会有一点困惑。也如内容简介里说的那般,两个女孩的故事,王恩玫和袁倩,同步推进,让人颇多疑惑。
但正是这个疑惑,吸引了读者继续往下读。两个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女孩,她们的故事到底有什么关联?作者不会傻到要讲两个不相干的故事吧?
两个学生,王恩玫原本积极向上,但却吃尽苦头,尝到成长的疼痛:考试没有作弊,却被冤枉;想成为好学生,却总是弄巧成拙;好心扶起跌倒的老太婆,却被恩将仇报……而袁倩是一个屡遭挫折的女孩,但命运却大不相同:写作文嘲讽老师,却得到老师的表扬;吓哭班主任,却得到班主任的道歉;甚至,骗用了同学的善款,却又奇迹般脱身;她最终成了学科尖子……
读到后来才知道,王恩玫和袁倩原本就是同一个人。王恩玫是过去的袁倩,袁倩是后来的王恩玫。按照现实的时间线,王恩玫在被迫转校之后,改名为袁倩了,并且遭遇了完全不一样的老师,因此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而在小说的叙述中,两条线是交织在一起,同步推进的,因此形成强烈的对照。
《镜像》采用了一种打乱顺序、时间切分并重新组合的叙述方式,让两个不同纬度的故事,隔着岁月之墙,机巧地穿越并交织到同一平面,不露声色地推进。扼腕难忘的回忆和触手可及的现实……两个不同时空的人与事,到同一个平面叙事、演绎,既立体又魔幻。
作者匠心独具所设置的叙述方式,一边让故事立体起来,一边又让读者感受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两个故事看起来都是现实的,但却又让人疑惑和怀疑。袁倩真的就是王恩玫吗?或许,这个春风得意、事事如意的袁倩,不过是沮丧而走投无路的王恩玫,产生的一种幻觉。
现实生活中,如王恩玫一样遭遇的孩子,太多太多,即便没有那么魔幻恐怖的遭遇,但大体的体验却是相似的——把孩子当私人物品的父母,不懂孩子心理而粗暴简单的老师,整整一代中国孩子,都在这样的多重压迫中成长。那样的疼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或许,每一个这样的孩子,都会像王恩玫那样幻想——改名换姓,去重新遇到一个好老师,好父母,从此春风得意……但仅仅是幻想。
这是一部中国版《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青春励志长篇小说,是一部真正关注当下青少年酸甜苦辣的书。小说让人看到了对中国教育时弊的针砭,也看到了少年成长的疼痛。我不知道作者心目中,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但我却有自己的理解。是的,袁倩不过是王恩玫的幻像,所以,昔日同学相遇也不确定她的真实,所以,那条明明死去的癞巴狗,却又在老太婆的拐杖下重新死了一次……这一切都显示,结局中两人的“合二为一”,是梦幻式的,也是魔幻式的。
《镜像》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它的语言文字。在前期的叙述中,两条不同的线,用了两个不同的叙述视角。对王恩玫,是全能的上帝视角,即第三人称,而对袁倩,则是第一人称。两种视角,除了将两条线更清楚地区分外,也使这两个故事给读者完全不同的理解。一边观察和呈现了当下生活中的欢乐与痛苦,另一面则从少女内心的自述,来呈现花季一代的心灵成长史。
王恩玫的故事,一直是全能而相对冷静的叙述,呈现了这个原本内心上进,却又有些运气不好的女孩,如何一步步陷入四面楚歌的。这种比较冷静的呈现,使故事更具现实意义,也更使读者相信,王恩玫的遭遇,虽然人物和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具有“生活真实”的。
而袁倩的故事,从始至终都是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在讲述,其间不乏夹杂太多情绪化的风格。这使得整个故事,都像是袁倩的自言自语,加深了故事的虚幻感,甚至可以理解为王恩玫在最后面对困境时,幻想出来的美好生活……
当小说写到最后一句,袁倩父亲的电话响了,来者,是王恩玫所在的田家中学的校长。对于这个结尾,到底该如何理解?我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会充满疑问。有的可能会理解为,当袁倩成为学科尖子,原学校的校长希望让她回去,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而我的理解却认为,这个结尾,恰恰暗示了王恩玫到了梦醒时分——袁倩的故事根本不存在,她还是那个在田家中学陷入困境的王恩玫,等待她的未来,不可预料。
陈新在全书的最后,看似多余地讲了袁倩的婆的故事,借她之口,讲了关于教育沉疴和道德滑坡的困惑,也指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即坚持内心的真实和良善,那么最终阳光和正义,仍将成为社会的主体。这是全书给人的阳光和温暖,也让阅读体验不显得那么沉重。
或许,我对《镜像》的理解和感悟,早已离题万里。甚至,更多的读者宁愿相信王恩玫改名为袁倩之后,是可以遇到好的老师,因此健康成长。但我以为,对于小说的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答案,有时候,跟作者的本意已经没有什么关联。但读者所得到的,最重要的不是浮浅的阳光和温暖,而是深刻的思考和反思。而小说的魅力正在于此,作者陈新匠心独具而设置的结构,立足于少女视角的语言文字,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回味。
有绝巧的结构,意味深长的文字,打动人心的思想,有拍案叫绝的精彩,有猜度不透的结局……《镜像》具备以上所有元素,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本文原载2017年6月2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