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华西都市报》宣传、评论陈新散文集《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

标签:
情感陈新非虚构散文 |
原来,这位赴日留学的汪某每年开销为30万元至40万元,基本由父母承担。儿子赴日5年,母亲几乎每天都会和儿子视频聊天,但从大二开始,母亲感觉到儿子学习压力不小,人也越来越孤僻了。放假回到上海,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上网。此案经法院终审判决,被告人汪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零6个月。
汪某向母亲刺出的刀,是刺痛大众视线的9
刀,深深刺痛了一向视“百善孝为先”的国人心。这当然只是一个十分极端的个例。但从这场悲剧里,无论是身为父母还是身为子女,从愕然到开始反思与追索……折射出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令我再次忆起这个悲剧的是一本与感恩有关的书——非虚构情感散文集《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一本写给孩子们的书却能让一位成年人感动,一定是有原因的。
全书27万字,以《事亲,事之本也》《慈爱,和煦的春天》《真爱之花苦寒来》等为题,由孝爱、慈爱、大爱、博爱、仁爱、友爱等24个陶冶情操的亲子互读故事组成。其中既有罗京、陈佩斯、濮存昕等名人,也有普通人的故事。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故事蕴含的道理具有强烈的借鉴和启迪意义,对孩子淡漠真爱,缺失感恩是一剂打动灵魂、既治标又治本的良药;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实用、也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陈佩斯与陈强的父子情、罗京为了父母戒烟、宋丹丹与儿子的母子情、谢娜的父女情、港人义工黄福荣的同胞手足情、关于谭千秋在汶川地震保护学生牺牲自己的最后一课的师生情、还有喜爱中国文化的“我上辈子是中国人”的麦克的中华情、以及盲乞丐与老外教授的跨国的“父子情”……作者均在书中娓娓道来。内容饱满,写法匠心,精彩可读,荡气回肠。以触碰泪点的情感为经,以精彩耐读的文字为纬,用心写字,用情作文。
该书作者陈新,其写作领域广泛、创作成果丰硕,是一位充满大爱的作家。《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一书是陈新前后十多年的文化苦旅、责任燃烧,费尽周折采写。在保留报告文学纪实元素的基础上,增强了散文的韵味和诗歌的隽永,使文章不仅具有非虚构情感的纪实的真,且具有行云流水的散文之美,拓展了非虚构情感散文的蹊径,是国内首本的非虚构情感散文集,耐读而又实用。
这部书所讲的故事个个都是真实,其主题也都是围绕一个“爱”字。真实的故事最打动人!既真实又融汇了爱的故事更打动人。
何为真实的故事?作者陈新说,真实的故事就是每篇文章所讲的故事都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你可以通过114查到故事主人公的单位电话,甚至本人电话……这样的故事,如邻家故事,它不是杜撰出来的“浮云”,更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马”,这样的故事能不令你倍感亲切?更何况文章故事曲折,语言优美,细节丰满,荡气回肠……
真爱故事不仅是一部书,也是成功人生的一面旗帜。人生有真爱,纵然会历经坎坷与艰难,但内心依然阳光灿烂。真爱诞生了我们,我们在真爱中成长。培植真爱,呵护真爱,感动真爱……有一个前提,就是捧读真爱。
让我们捧起这本亲子互读、臻情互读的书吧,和孩子、和父母、和爱侣、和家人……每个读者都能在《感动孩子的真爱故事》一书中:读出自己的懵懂,读出自己的叛逆;读出自己的四平八稳,读出自己的跌宕起伏;读出自己内心曾坚如磐石的硬,读出自己内心今柔如净水的软;读出自己经风沥雨地摇曳成长,并最终如向日葵般锁定阳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网址: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50705/2938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