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若雨》——我10多年前写的一篇旧作
(2010-09-14 23:38:00)
标签:
杂谈 |
我喜欢雨天的风景,雨天朦朦胧胧的景致,蕴含着让人思绪联翩的美丽。或远或近的万物,都处于混沌一片,天与地之间也合二为一,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混沌间显得和谐完美。而雨过天晴又是另一番动人的美景,尤其夏天的雨后更是若此:遥远的天边悬挂着绚丽的彩虹,青山如洗,碧空如洗,空气如洗,心情如洗,一切都显得祥和而美丽,“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东坡的词章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雨过天晴的风景。
其实少年的我是不怎么喜欢雨天的。那时家中贫寒,因无经济能力购买只有机关单位的子女才有能力买得上的伞等雨具,因而上学之时总是一顶大斗笠遮住瘦弱小巧的身体,一步一趋地走向学校。其实头戴斗笠并没有什么丢人之处,在如今的都市人看来,这甚至还是一幅绝美的山村画。对于崇尚回归自然的人来说,这似乎更是求之不得的境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古人追求的近似入禅的生活方式,着实让人魂牵梦萦。
讨厌的是,我却对此颇为自卑。人家是人,我亦是人,凭什么我家一贫如洗,就连一把象样的伞也买不起呢?其实产生这种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是班上部分家庭富裕的同学常常拿我的斗笠作盾牌玩耍,而我干预之时,就遭来了讥讽:“一个破帽子有什么好稀奇的!”自尊心极强的我,自卑心也强,因此多少时候我宁愿淋着雨上学,也不愿戴上斗笠上学。也因此,少年的雨天,我常常若落汤鸡一般。此时的雨恰如富家孩子的讥笑,那么无情,又若我的伤心泪,辛酸且失望。我恨雨天。
长大了,也曾因客居他乡,有过几回“青灯著雨傍楼横,展转虚窗梦不成,客里清愁无可奈,卧听檐溜泻秋声”之类感慨,但大多若过眼云烟,来得快,去得也快,却没有留下几多痕迹。
真正喜欢上雨及雨天,是从读大学的某一天开始的。那个暑假的一个雨天,好友小段为了送我到长途车站乘车,凌晨四点钟就用自行车搭载着我,冒着瓢泼似的大雨赶到二十多里地的汽车站。淋成落汤鸡自不待言,小段因此而扭伤了脚踝,因此而重感冒,却依然毫无怨言。事后我才知道,让我感动不已。雨天考验出了友谊的真假。
喜欢上雨天,也因为热爱诗文,从而爱屋及乌。古代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描写雨及雨天的华章锦句,让我在雨天读着写雨的诗句而对雨景倍生爱怜。“夜深微雨过,滴翠积成香。”雨景如心情。在欣喜之时,雨显得安静祥和、温柔飘逸,若少女的秀发,温馨沁凉,似通天的瀑布,玄妙无比。
在抑郁之时,雨显得凄凉惨淡,或稠或稀的雨丝,如伤心的泪,若苦闷的心。因此,雨颇通人性。或喜或悲,它都是你的朋友。
热爱雨天,习惯于在雨天写作,因为静谧,因为空气清新,因为无人造访,尽可以随心所欲,潜心于文字组合,此时文思亦如自天而降的雨瀑,挥洒自如,接连不断。
心情若雨,雨若心情,人与自然浑然融为一体。静观雨瀑,也使人会蓦然间大悟:其实雨天的景致,又何尝不若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