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小孺
黄小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8
  • 关注人气: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不孤,必有邻”新解——论语札记之80

(2008-03-27 21:07:38)
标签:

德不孤

必有邻

论语

文化

“德不孤,必有邻”新解
论语札记之80
 

 论语 里仁篇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小孺曰:

 关于论语此章,历代大儒一般都认为“德不孤必有邻”指的是:有德之人不会孤立,必有同道者来和他切磋、亲近。

如:

何晏《论语集解》注曰: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张栻的注解说:德立于己,则天下之善斯归之,盖不孤也。如善言之集,良朋之来,皆谓不孤而已矣。刘对张栻此注评论说:张解深合经旨。可见刘宝楠和张栻都持这种见解。

朱熹《论语集注》曰: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对此章并未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引用了《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的文字: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又引用了《荀子·不苟篇》的文字:君子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考察大戴礼记和荀子中的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杨树达先生也持这种见解。

 

应该说这种解读是很有道理的、是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的。

但是小孺认为此章还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即把德字解释成“修养道德”,如此则此章可以意译为“有志于修养道德的人,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向老师学习,一定要和朋友们一起互相切磋。”

我的理解与历代大儒理解的区别在于:历代先贤认为这一句讲的是:有德的效应(或者说结果)——有邻,即有同声相应之人与你亲近、切磋;我认为此章讲的是修德的法门(或者说前提、方法)——有邻,即要有师友教导、切磋。

为什么可以这样理解呢?我们可以考察一下《论语》一书中孔子是如何要求弟子们加强自身修养、从而成为一个有德的君子的。

《论语 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小孺按:君子,有德之人也;孔子在此章中说君子应当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匡正自己的错误。

《论语 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这里,孔子明确要求学生向贤人看齐。

《论语 公冶长篇》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在这里说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么子贱的君子般的道德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下之意是子贱的君子之德是向鲁国之君子学来的。

《论语 雍也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在这里孔子明确要求君子要博学于文,那么向谁学呢?当然是向比自己更博学的人学。如果不学,那就称不上君子了。

《论语 述而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这里孔子又提出应当择善而从,向“我师”学习。

《论语 述而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里孔子明确讲到自己不是生知的圣人,是通过“敏求”才达到现在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的。

《论语 子罕篇》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在这里孔子明确提出不要和学问、道德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为什么呢?因为交朋友就是为了提高学问,加强修养,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会对自己学问之精进和道德之提升有任何帮助。

《论语 泰伯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里孔子强调了他学习的急迫心情,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个要求,要求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做到“学如不及”。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无非是做一个品学俱佳的君子罢了。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在这些记载中孔子一再强调一个人要想成为君子,必须向贤人学习、与师友切磋(实际上与师友切磋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闭门造车,没有师友夹辅,那势必会造成“以思,无益”、“思而不学则怠”的恶果。

既然孔子强调做君子需要师友夹辅,那么我把论语此章理解成“有志于修养道德的人,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向老师学习,一定要和朋友们一起互相切磋。”也是完全符合孔子一贯的主张的,也是能够言之成理的。

 

黄小孺2008年3月27晚七点半至晚九点一刻记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